中国实体零售亟待突围
当前我国实体零售业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不过是历史上零售业态演进过程中的问题重现。在过去100多年,实体零售业经历了百货业、大卖场、便利店等业态演进过程,并形成了零售业态演进理论。
尽管当前的零售业态变革并非只是模式上的革新,而是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的全方位的零售革命。但是,根据零售业态演进理论,业态演进一般都是沿着定价、产品线的宽窄和地理范围等三个维度展开。当前的实体零售业的业态演进也不会偏离这三个方向。
果断移植跨国巨头的创新业态
零售业态演进的三大流派之一-零售环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瓦蒂南比拉奇指出:“零售业态的革新只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他国家则只能移植这种革新,而能否移植成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国外实体零售企业面对电商冲击,开始向新业态学习,不断提升原有业态,在电商的高增长中分得一杯羹。
沃尔玛在27个国家拥有超过1万家店面,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供应链成本,甚至租用美国通讯卫星。但面对来势凶猛的电商竞争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创新,依然无法躲避消费者行为变化带来的外部压力。沃尔玛通过收购电商企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渠道模式。2012年三季度沃尔玛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3.4%,低于市场预期,而其所控股的一号店,已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0%。2012年底,沃尔玛在中国裁撤了20个采购办公室,重点发展一号店。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手机购物用户规模达到7636万,用户使用率为16.5%,比2012年12月底提升3.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而且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让人们足不出户实现购物;移动互联网可以精准消费者的各种具体信息;云计算将这些碎片化的数据和行为,加以搜集汇总到云端;大数据再将这些数据做深度挖掘,得知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
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体零售企业要么在与新业态的融合中不断提升自己,要么坐以待毙。曾经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型零售商——美国电路城对电商竞争的形势判断失误陷入被收购的境地,更何况我国实力弱小的实体零售企业?
当前实体零售企业低成本低毛利时代的终结,行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平均收益水平处于下行通道,在网络购物的爆发式增长的巨大下,零售业过去二十多年来游刃有余的粗放式扩张方式已走到穷途末路,迫使实体零售商调整转型,必须寻求发展的新途径,紧跟跨国零售巨头的步伐,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出路所在。
回归零售是业态创新的起点
尽管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全渠道模式已经为零售业带来了一线生机。但是这种模式能否成功移植到中国,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零售业多年来形成了联营扣点的经营方式与二房东的盈利模式,由进驻百货店的品牌商控制货品的进、销、存,商品定价权,卖货的员工也属于品牌商,零售企业只负责提供场地和服务,并按照交易额的一定百分比提成。这种联营扣点的经营方式始于百货业,百货店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供应商,但也放弃了商品的经营权,盈利模式也从赚取商品差价为主,转为收取租金为主的二房东模式。
随着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等不断出现,新兴业态也模仿了百货业的联营方式。联营扣点、引厂进店及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进场费”等模式已经成为零售业的经营定式,渗透到零售业的各个角落。这种经营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零售企业转型面临的两个瓶颈。
一是规模化不足。根据德勤有限公司(DTTL)与STORES Media联合发布《2013全球零售力量》报告,2011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排名中,我国仅有6家内地企业入围排行榜。目前国内排名前100位的零售企业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到10%;二是是资金效率低。中国零售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为2.4次,而发达国家同类企业都在20次以上。
我国实体零售企业的大企业不多,大企业不大、自有资金缺乏的现状,决定了我国零售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很难像沃尔玛一样,投入巨资发展电子商务,更没有可能在短期内赶超纯粹电子商务企业。
对于当前我国实体零售企业而言,与电商融合发展的最初起点不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新的技术,而在于回归零售,即买卖商品,从批发商、中间商或制造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消费者,通过低买贵卖,买断经营,以获取差价作为主要利润来源;零售商必须作为购买者的代理人,尽可能多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不是生产商的分销代理人。即根据消费的需要采购商品,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