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关村元素”助力产业升级 “大盘模式”备受考验

   2013-11-12 每日经济新闻4100

  在贵阳,除了生态避暑品牌之外,还能给外界带来什么新的信息?当前,贵阳“中关村元素”日益升温,似乎已成为当地政府抓好产业变局的一把利剑,一场经济转型与变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之中,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驱动贵阳城建升级的“大盘模式”备受考验。

  两个月前,“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在京揭牌。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援引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的言论称,“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

  此言一出,一个触及贵阳经济命门的核心问题“房地产依赖症”被再次推向前台,这就是在当地弱势财政下颇为生猛的“大盘模式”。据多位参与贵阳新政方案的业内资深人士透露,陈刚到贵阳后,对贵阳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近日还会有新的政策出炉,其影响将远超贵阳“大盘模式”。

  贵阳结缘中关村/

  8月8日,以“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举办活动的两大主角是来自西部的贵阳市政府与号称 “中国高科技孵化基地”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一个月后,在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的背景下,前述提及的两大主角再次聚首贵阳,成功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累计签约投资总额达465亿元,涉及产业类、科技服务类、人才类等106个项目,双方还正式举行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揭牌仪式。

  这是贵州省会贵阳第一次与北京中关村结缘。近日,《贵阳日报》刊发文章称,如何用足用好“中关村要素”,以推动贵阳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摆在贵阳当地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早在2010年时,贵阳市曾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要力争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然而,受制于当地产业发展落后、科研人才缺乏与科研配套不足等多方面因素,贵阳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偏弱。

  如今,借助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优势,贵阳迎来腾飞的机会。上个月,贵州省政府、科技厅等相关领导还亲赴北大、清华等名校延揽优秀毕业生。

  前不久,在贵阳产业园区建设调度会上,陈刚明确指出,贵阳要以“快、转、高”为标准,依托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坚持并完善“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布局、产业在园区提升、政策向园区倾斜、人才向园区流动”的成功做法。

  发展模式将产生变化/

  对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下一步发展,前不久《中国经营报》援引陈刚的言论称,“科技园签约,我们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

  在此之前,《财经国家周刊》曾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言论称,陈刚到任后,对土地供应和城市规划渐露“改革”之态,未来贵阳土地供应或将效仿“北京模式”,即由政府统一收储,一级开发整理后,净地出让。

  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贵阳大盘频出,尤其是号称“中国第一大盘”的花果园项目,其体量总计1800万平方米,可容纳35万人口,相当于一个县城规模,令业内为之震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1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