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爷准备做牛腩的时候,他已经是一枚壕,有车有房有家不错的电子商务公司。所以,不要把雕爷牛腩当作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应该视为高帅富的跨领域空降作战。
和所有借中国自由市场之力崛起的商人一样,雕爷在找到了生意模式,确定市场地位,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发展速度之后,陷入了忧郁之中。他去全世界各地旅游,看了所有音乐剧,甚至自己赞助了小剧场,但还是陷入了“今生不过如此”的迷惘。生活里还会有什么激情?
他想了很久,而不是思考了很久。觉得他自打生下来,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70年代,相对匮乏的80年代,和逐步丰富的90年代,心中念念不忘,至死不休的欲望只有一个字:吃。吃包括没有尝试过的美食,小时候想吃而吃不起的美味,和吃了一圈下来最难忘的滋味。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一群人每次聚会,最后都会聊到一个话题:开饭馆。由于花了那么多时间探讨,开饭馆简直变成了一个梦魇,从用什么桌布,买什么碗碟,一直到优惠卡的设计都已经细究了无数遍。然而我们中没有一个人真去开这家饭馆,直到有一天,闲得蛋疼的雕爷重温了一部周星驰的电影,看到了一个镜头:
这个影像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许多此前讨论中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一气贯通。雕爷兴冲冲跑来找我,问我说:“如果咱们用大马士革钢做一把菜刀,上面刻上“民族英雄”几个字,放在这家店里当镇店之宝,那该多好玩啊?”我打断他说:“可是,可是咱们卖什么呢?起码也得有个菜吧?”雕爷两眼放光:“牛腩,当然是牛腩,而且是咖喱牛腩,我就喜欢吃牛肉,我就喜欢吃咖喱。”
好吧,你喜欢吃牛腩,而且是喜欢咖喱牛腩。那么在你周围有几个人会喜欢吃这个玩意儿?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了。因为我知道,雕爷的“王彩玲理论”一准在等待着我。
王彩玲理论源自顾长卫电影《立春》,电影里有一个居住在三线小城市的文艺女青年王彩玲,她和周围的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格格不入。在任意一个二三线城市,都有王彩玲的存在,她们在当地是绝对小众。但是,整个中国的王彩玲加起来,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人群。以前没有人会做王彩玲的生意,因为她们太分散,触达她们、聚合她们的成本太高。但是,“互联网就是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雕爷的口头禅又出现了。
咖喱牛腩一定是一个小众口味,雕爷喜欢吃,意味着一定也有其他人喜欢吃。北京是超级城市,一定分散着许多喜欢吃咖喱牛腩的人。在任何一个区,任何一条街,任何一栋楼里,他们一定是小众,但是他们加在一起,支撑5家店以上根本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王彩玲理论在咖喱牛腩上的运用。
另外,雕爷拿我提出了一个实例:我带他去过望京一片,一家位于北五环外的川菜馆子,以花椒鸡和水煮鱼而闻名。花椒鸡之麻,让雕爷吃完之后还哆嗦了半小时,完全不是他的菜。花椒鸡之麻,让大多数北京城里的人无法接受。但是,并不妨碍望京一片门庭若市。因为北京市里有这个癖好的人,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去。而且去了没有多少菜可以选,菜单就半张A4纸大小,两面印,顺着点一面就可以开餐。餐馆利润也不低,别人认为是缺陷的地方在它这里恰恰是优势---能开车去北五环外找饭吃的人,客单价不会低于一百,而且不会吃完了上大众点评骂,他们没这个功夫。
接下来就是正常的逻辑:哪里的牛腩最好吃?牛腩这个字都来自粤语区,自然是香港。香港烧咖喱牛腩的师傅里谁最牛?自然是厨神戴龙。当一枚壕想要得到一张绝密配方,从来不会是什么难事。雕爷连店面都没看,就先买下了配方,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牛腩二万五千碗。
基本上,雕爷有半年时间中午一碗咖喱牛腩,晚上一碗咖喱牛腩。吃完了提意见,提完了厨师再炖过,炖完再吃。这一段时间,雕爷火气特别大,快四十的人了满脸青春痘。这换了谁谁都受不了,咖喱可比不得咸盐,顿顿吃咖喱说英文都会打嘟噜,而且编程能力提升特别快。
在用肉身试验咖喱的过程中,这家店卖什么菜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原则只有一条:别让顾客选。这个逻辑在中餐馆里是根本没有的,任何一家餐厅都有一本厚重的菜单,上面有几十上百种菜肴。只要你想吃,本店一定有,这是中餐馆的服务逻辑。雕爷把菜单压缩到只有十几样菜,然后振振有词地反问:你所说的好餐馆里,你记得几道菜?你用的苹果产品里,你不能说出的有几样?如果你做了一百个产品,用户只记得其中的一两样,主要也买这一两样,难道你不应该把剩下的全砍掉么?如果你开餐馆,难道不应该是每道菜都是你最好的,最用心的,有信心让顾客吃一次就再也忘不了?如果做不到的话,你写一千道菜在菜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什么才是让人一吃忘不掉的菜呢?作为一枚壕,雕爷有他的解决方案:全国试吃组。从冷菜到甜品,大陆、香港、澳门无论哪一家餐厅评价高,那么就派出试吃组过去品尝,机票宾馆报销,带着成果回来就成。于是,当雕爷痛不欲生地每天口服两碗牛腩的同时,他的一帮手下也在痛不欲生地从早到晚吃一天面条,或者吃一整天凉菜,或者吃一整天甜点,然后带着资料返回北京,让厨房做出来大家品尝测评。
也有意外的惊喜。选酒水的时候,我刚刚在Path上看到朋友霍炬推荐罗斯福10号,一种比利时修道院啤酒。看了他的介绍,我疯了一样在各种网店寻找---这种酒攻占大陆市场并不顺利,很难在正规商店买到。等我喝上第一口,立即在微信上发消息给雕爷:请你务必尝试一下罗斯福10号。第三天,我的电话响了,雕爷带着明显微醺的口气对我说:“菜头,啤酒非常好!随时来我公司,我这里有好几箱,让我们忘掉德国啤酒吧。”就这样,他选定了口味更为清淡的罗斯福6号啤酒作为雕爷牛腩的唯一指定啤酒,原因是我和他觉得味道不错,黑色的橡木屑落在白色的啤酒沫上,如同人生一样让人伤感。
接下来是营销推广,我们都不擅长这个。雕爷的想法朴实无华:请客吃饭,中国人就喜欢这个。整个团队在半年时间里没有做别的事情,就是不断邀约各种社会贤达前来用餐。但是不对外开放,只对邀请的嘉宾服务,称之为“封测”。而我在长达三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在微博发送相同的一句话:事实证明,雕爷牛腩狠美味!发到天怨人怒,发到习惯成自然,发到我用任何语言写出这句话,下面一堆人立即可以反应过来。发到这句话变成微博上每天的一道风景。
封测的效果出人预料的好。从“雕爷牛腩是什么”到“你被邀请了吗”,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是否被雕爷牛腩邀请参加封测,一时间变成了京城新锐人士是否够潮,是否有面子的代名词。无数被阻拦在门外的人在微博抱怨,投诉,愤怒地斥骂,让内测的价值不断升高。可以看到别人在吃,但是进不去。服务员会送你一袋牛肉干,让你吃了更想进去试一次,但你还是进不去。回家看到微博上有人得意洋洋地炫耀,照片撩人,但是你还是进不去。和卖手机的人相比,雕爷的“饥饿营销”要诱惑得多。让人心目中对雕爷牛腩的价格期待一再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