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城是沈阳首家仓储超市,日前最后4家也宣布关门,老板称成本上升、竞争激烈使其连年亏损。
刘先生的爱人到公司总部要货款,却发现这里不再正常办公了,超市负责人称近日将货款补齐。
沈阳新艺城超市最后4家关门了!
这是两天前,白酒供应商刘先生的新发现,“这几年,每年都能看到10多家超市关门,没想到这次是新艺城。”
作为沈阳首家仓储超市,新艺城在沈阳有15年的发展历史,曾拥有14家连锁店。
22日,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型超市的运营确实有不少压力与无奈。刘先生是某白酒品牌的供应商,向沈阳市内百余家超市供货,与新艺城连锁超市更是有10多年的合作。
20日,刘先生到新艺城南湖连锁店送货,“超市竟然没营业”。刘说,市内的新艺城超市共有4家,还有3家分别位于十三纬路、三台子和嘉陵江街,他一打听,其他三家也都关门了。
“听说超市全都兑给了‘百家乐’超市,货物也都转给了那边。”刘先生说,他手里还有3000多元货款没结。
22日上午,记者与刘先生一起来到新艺城总部办公地点,办公人员都已基本撤走,地上堆满了杂物,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人员证实,新艺城最后4家超市确实集体转让给了“百家乐”超市。
在公司总部,记者见到了新艺城超市负责人才(音)先生。他告诉记者,第一家新艺城超市办起来是在1998年10月份,这是沈阳市第一家仓储式超市,所有的货物都摆在柜台上任顾客挑选,这对于当时仍习惯于柜台销售模式的市民来说很新奇,也很刺激购买欲,很快超市被认可,效益不错。
“次年,我们就开了连锁分店,两年内开了5家店。”他说,之后超市规模不断壮大,最辉煌时在2004年到2005年,开到了14家。之后,超市的发展非但没有继续壮大,还逐渐萎缩。
这些年,沈阳超市“关门的不少,新开的更多”
供货商感叹
“这几年不知咋了,超市一批批的黄。”这是刘先生的感叹。他说仅他自己的小圈子,每年就要经历10多家超市关门。
新艺城超市曾经的辉煌让刘先生难忘,就拿他供货的白酒来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去一家店送3次货,一次40多瓶酒”。但最近几年,超市对白酒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现在状况好的店每月送一次,不好的几个月都送不了一次。
“这些超市关了开,开了再关。”他说,关门的超市彻底“黄”了的少,大多数都兑给别人继续开,他的感觉是“关门的不少,新开的更多”。
“房租涨价、动迁、行内恶性竞争”
“房租涨价、动迁、行内恶性竞争。”才先生说,多方面原因作用下,连锁店逐年减少,到了今年只剩下这4家。
在很多人眼中,开超市是一个赚钱的行当,但才先生说,近三四年,他手里的这几家超市都在亏损,每店年亏损都在100万以上,多的甚至200万。“我们一直用别的生意收入来填补这块亏损。”他说,有这种压力的不只他自己,沈阳不少中型超市都在“苦撑”,“有些压力确实让中小企业不堪承受。”
“超市就像亲手养大的女儿,现在给了别人肯定舍不得,但没办法。”才先生说,之前的超市有的因拆迁关门,也有因房租涨价不续租的,但每关闭一家他心里都十分舍不得。
此外,超市本身也要面临一些压力,如房租涨价、用工成本升高等。他举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招聘18~25岁员工,要求高中毕业,一星期能招400个,现在只招3个,招了3个月才上来人,年龄还都在40~45岁。
中型超市面临大、小超市夹击
电子商务也来冲击
一组数据是,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在这个背景下,中型连锁超市品牌却频频出现经营危机,对此,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家郭德仁认为,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存在其必然性。
郭德仁认为,中型连锁超市多为二三线城市的本土品牌,曾有过快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多元化,大型连锁超市进驻带来的一站式购物服务吸引了多数消费者。中型连锁超市在资金、管理水平、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连锁企业相抗衡,对消费者来说则体现为商品价格无优势、种类不齐全、购物不方便;而与单体的小型超市相比,中型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又不够灵活。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中型连锁超市在社区市场竞争不过单体小超市,在商业区市场竞争不过大型连锁超市的尴尬境遇。
郭德仁认为,中型超市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同行业对手的夹击,实体零售业大环境的不“活跃”也是原因之一,造成这一不“活跃”则是来自电子商务的冲击。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购物的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3%,2011年达到4.3%,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7542亿元,占到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