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业地产被贴上文化标签:“艺术商业地产”去哪儿?

   2013-11-29 东方网4510

  据《新闻晨报》报道,今年11月,在离婚两个多月后,李亚鹏现身丽江,变身商界董事长,首次以中书控股董事长、雪山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杀入资本圈,带着他的首发项目“雪山艺术小镇”进军文化艺术主题旅游商业地产,称其将开发和运营不可复制的体验式文化艺术商业地产模式。

  艺术商业地产 不仅局限于艺术主题

  “艺术商业地产”是什么?现在市场上的艺术主题的商业地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展示型的艺术类商业地产,另一类是以体验和参与、互动为特色的艺术类商业地产。

  但谈到主题地产,业内普遍并不看好,往往概念大于实质,大部分项目仅沦为简单的圈地运动,因此这一模式如今已鲜少有人买账。在不得不“去概念化”的当下,开发商以及运营商能否完成相关主题的资源整合,能否持续运营并进一步盈利成为主题地产的燃眉之急。

  “‘雪山艺术小镇’与丽江束河古镇核心仅百米之距,是雪山投资首个文化艺术主题综合性嘉年华街区商业”,据李亚鹏介绍,“整个项目占地408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体规划为COART艺术中心、COART艺术影院、COART院落、COART酒店式公寓以及COART艺术家工作室等产品业态”。显然,“雪山艺术小镇”的产品类型已不仅局限于艺术主题,其间涉及的院落、酒店式公寓,恐怕已是“艺术商业地产”的一种求生方式。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商业体将“体验式艺术化”嫁接进来,这不仅是一种对传统商业的“突围”,同时也是在昔日的纯艺术商业体与传统购物中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与连接点。上海K11、北京侨福芳草地都是近年来的突出代表,并且他们还拥有相当程度的可复制性,对于走出传统艺术主题类商业地产如创意文化地产的盈利困境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上海K11“艺术商业地产”与创意文化地产

  说到上海的“艺术商业地产”,必然要追溯至曾一度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创意文化地产。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些艺术设计者就自发聚集到莫干山路、泰康路、昌平路、福佑路的老厂房和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2004年下半年,政府主管部门看到了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11月份组织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5年4月,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建筑面积总共占地30多万平方米。

  时至今日,以上的盛景已逐渐归于沉寂,遗留下来的“8号桥”、“田子坊”、“1933老场坊”、“红坊”等,迫于盈利等原因,已逐步转变成各大商户及办公楼的集聚地。由此,以创意文化为标签的纯艺术商业地产被慢慢淡化。

  德融地产指出,时隔8年之后,K11卷土重来,随着电商的冲击,购物中心体验式业态比例不断上升,由此,“艺术”又成了一剂良药,被有效点缀于购物中心。以上海K11为例,不仅直接打出Art Mall来传承香港新世界在尖沙咀的首个购物艺术馆理念。同时,K11内旋转木马、15件分层点缀的独立艺术品,以及随处可见的融艺术与功用为一体的建筑设计,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纷纷抬起头,并引起了市场的重新关注。而这,也许是一只新的“艺术商业地产”的注脚。

  嘉宾观点

  如果将艺术商业地产概念泛化的话,上海K11算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不仅名为“购物艺术中心”,且B3的3000平方米空间将用于定期的艺术展览,而L5-6也将被打造成空中花园,因此购物中心局部的确是拥有比较小型且温馨的艺术氛围的。

  K11虽引入了奢侈品牌,但位于淮海中路的外立面logo更多是希望借助它们来彰显自身的定位与设计,K11的本质还是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与文化概念的植入,通过B3的艺术展览、阅读区的灯光,来让消费者对其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需要,随后自然而然地发生消费行为。而这,或许也是有文化渴求的年轻一代消费群所愿意买单的。但问题在于,文化艺术作为点缀不知能否持久,K11在后期运营中,如何达到实利与艺术的平衡,是这一经营模式能否拥有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5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