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不是普通的商品,书店也不是普通的商店,而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就像城市需要大广场也需要众多的街心公园,城市需要大体量的、具有标杆意义与集聚效应的书城,也需要星罗棋布、让人往往有不期而遇之喜的社区独立书店
从明天起,深圳购书中心实体店以及网上书店将停止营业。事实上,早在几天前,购书中心就张贴了停业通告,让前去买书的顾客深感诧异与惋惜。对这个热爱阅读的城市来说,购书中心的突然倒闭,确实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文化事件。
购书中心位于繁华的深南中路,于2004年9月开业。它由深圳一家大型国企投资兴办,经营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有4层。资料显示,书店常备图书25万余种,音像制品2万余种,每年可供图书音像制品80余万种,是一个综合性大型图书及音像制品经营场所,也是深圳书城之外的最大单体书店。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个月初,著名的西西弗连锁书店在深圳开张,填补了深圳书店业的某种空白,也给深圳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气息。西西弗选择在深圳开业,看中的就是这个城市对阅读的推崇与敬重,是城市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追求。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这是一种经济购买力的指标,更是一种文化需求的指标。实际上,开业不到一个月的西西弗连锁书店,其销售量就超越了总店。
西西弗的开张与购书中心的倒闭,发生在深圳读书月一头一尾的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对比,显得意味深长。应该说,导致购书中心关门大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称为“三重门”。第一重“门”,电商的冲击,网购日益成为潮流。第二重“门”,购书中心体量庞大,成本居高不下;相关品种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人气。而西西弗以连锁小店的形式存在,而且注重体验,通过艺术化空间、多品种、互动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当然,购书中心苦苦坚守了这么多年,却最终走向无奈关门的命运,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堪租金与税收的重压。这是第三重“门”。这几年,尽管经营日渐困难,但其并未获得减租或减税等方面的优惠,相反,由于要经过书籍供货商这一关,其进货成本比新华书店要高,也加剧了经营压力。
由此涉及到如何扶持实体书店这个日见迫切的话题。书籍不是普通的商品,书店也不是普通的商店,而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就像森林需要大树也需要草地与灌木丛,或者说就像一个城市需要大广场也需要众多街心公园,城市需要大体量的、具有标杆意义与集聚效应的书城,也需要星罗棋布、让人往往有不期而遇之喜的社区独立书店。在这个书店的冬天,除了寄望于书店通过自身经营理念的完善来突围困境外,政府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救赎之道。
从去年开始,上海就决定每年拿出500万元来资助实体书店,并制订了相关减税计划。国外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英国政府对实体书店100年不征税;法国政府不仅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还用大型书店的税收“反哺”小书店,并对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书店授予“独立书店榜样”标志,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德国、美国等国政府规定,新书出版后,先行在实体书店销售三个月,在此期间,网上书店不得销售该书的纸质版及电子版;加拿大政府则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等支付一半费用……所有这些,都基于这样一种体认:拯救小书店,就是拯救一种城市文化生态。
深圳购书中心行将成为历史与记忆,它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悲怆而凝重的背影,也是一个关乎实体书店生与死的启示。作为一个全民阅读根基深厚的城市,希望深圳能后来居上,拿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让更多的民营小书店有尊严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