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心沙,小楼饮茶露天观影,17米高台看风景。海心沙将进行改造,总投资约5亿,动工后争取两年完工。
因亚运会成名的海心沙,在保留原址沉寂一段时间后,将进行赛后开发利用。未来这里不仅会播放露天电影,还能尝地道美食、饮咖啡早茶。看台后的停机坪还将升高17米,变成观景平台。
昨日,广州城投集团对海心沙的赛后建设思路进行了通报。这样的都市大客厅你会喜欢吗?
昔日梦幻地 今成“背景板”
湖南来的许晓薇,昨晚一到广州便兴冲冲赶到海心沙,“在电视上看亚运会开闭幕式,这地方很梦幻”。但当她身处其境却深感失望,“这与我心中的海心沙相去甚远”。
三年前,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在这座17万平方米的小岛上举行,美轮美奂的表演,集聚全球目光,将这个珠江小岛,抬上广州城市名片的荣誉顶峰。三年后,海心沙却今非昔比,剩下单调、褪去光环的旧场馆。游客只是远远地观赏它,将它作为一块拍照“背景板”。
旧了,生锈掉色现裂缝
记者昨日在海心沙心痛地发现,管理单位虽每年投入巨资维护基础设施,但经过风吹日晒,黄色、白色坐椅都已开始掉色。
四个白云之帆仍然保留,巨大可升降的桅杆伸向空中。当年百名战士曾利用这些道具,将亚运开幕式推向高潮。如今,这些“宝物”留在原地,有地方开始生锈。
亚运开闭幕式重要元素“海洋之舟”也保留并迁至喷泉广场中间。记者发现,与海心沙刚开放的时候相比,“海洋之舟”颜色明显暗淡了很多。
记者还看到,公园内的“星光大道”历经踩踏、风吹日晒,已出现裂缝,蓝白色涂层开始破裂。
“冷”了,游客常败兴而归
“海心沙,亚运会开幕式的主会场,这点吸引了我过来,但我实在找不到什么看点,只是绕场一周。”专程从中山赶来看海心沙的吴均有些无奈。
在场馆外围的一号桥附近,则是海心沙亚运公园另一重点区域“巨船喷泉”,这也是海心沙亚运公园内唯一鲜活的景点,但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除了每天“规定动作”外,大部分时间,只见喷头不见泉。
少了“看点”,不少游客仅把海心沙当作拍照“背景板”。来自北京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他慕名到海心沙内一看,除在场馆内停留了几分钟,拍了一张照片外,没有一点让他心动的地方。
难了,免费后“颗粒无收”
“没收入来源,每天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持运营。”广州新中轴公司负责人表示,长期闲置,不利用开发,并非保护亚运遗迹的理想方式。
记者看到,海心沙中区、东区核心部分,原封不动地保留亚运会开闭幕式时的建筑,连一间小士多都未增加。
2012年国庆前,海心沙开始免费开放。这也意味着,海心沙收入近乎为零。
据了解,今年8月,广州新中轴公司公开招标海心沙中区部分的维护管养,包括看台六楼以下坐席区域、首层广场等区域,占地约22万平方米。
招标的服务内容包括环卫保洁、绿化管养等七方面,政府补贴以及管理单位总投入超过千万元。
我希望
保留亚运元素
在环市路证券公司工作的许蕾:
海心沙无论怎样开放,都应保留亚运元素,亚运会是广州迄今举办的最有影响力赛事,很值得骄傲。海心沙集合了这届亚运会中最为经典的元素,应该予以保留。
增加基础配套
市民刘飞:
应该保留原有的公园部分,让市民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目前海心沙上市民休闲配套设施还不够多,比如桌椅、公厕、餐饮等都还没有,即使有游客想来这里买点亚运会或者有广州特色的纪念品、特产,也没地方买。
在广州一家设计院工作的吴海:
目前海心沙元素太单调,这么好的环境,可以开辟一些吃饭或者休闲的地方。
有特点更时尚
在西塔一家投资公司上班的胡剑:
除“规定动作”,还应增加与周边的高端商业区、金融区相匹配的时尚、休闲,能够让人记忆犹新的元素,比如一到巴黎就会想到香榭丽舍大街、红磨坊,在香港会想到兰桂坊等,以后人们一见到这些元素就会想起海心沙。
怎么办
赛后场馆利用难倒世界
记者了解到,海心沙在去年作为免费公园向市民开放,但赛后如何利用,一直没有定论。
据了解,在亚运会举办前,广州亚组委就已设立专门部门,对国内外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200多页的调查报告,但要改变现状并非易事。有关负责人坦言,“场馆的赛后利用和管理历来都是亚运会举办城市最大的难题。”
奥运会、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从来都是世界性难题。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随着商业奥运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大型综合运动会后大量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而且进一步发展到对现有场馆利用进行思考和探索。事实上,自奥运会申办成功之日起,大量体育场馆如何延续运营即成为横亘在主办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间,虽有局部成功案例,但总体存在管理和运营等多方面问题。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1亿多欧元的巨额维护费用成为雅典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被迫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高昂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让长野叫苦不迭。
海心沙及其他亚运场馆有无赛后利用的必要,这份调查报告得出了结论。经过对国内外场馆赛后对比发现,充分利用赛事场馆可提升广州整体形象,但怎么利用,又将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市民对公共空间等多方利益?这成为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