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购物中心的四个方向:艺术、文化、旅游、生活方式

   2013-12-08 南方都市报3680

  本期嘉宾:

  戴德梁行(DTZ)北亚区行政总裁张国正。1986年毕业于英国安格鲁大学城市规划系。1993年加入梁振英测量师行,现已与D T Z合并。他领导下的公司共有21间,员工4631人。

  张国正透露:“目前全中国共有1亿平方米由戴德梁行在受托管理,其中商业面积占到5%(500万平方米),主要在北方,未来20年将大力开拓南方市场。”同时,他的观点也十分“务实”,指出二线、三线城市没有必要盲目地追赶“高端上档次”,盖500米以上的高楼更是没有必要。并且,他认为,购物中心没有饱和的说法,只有经营不好的问题。尤其是市中心的中小型购物中心,现在面临升级换代,挑战与机会并存,有的商场已实现租金收益翻一倍。

  现状

  购物中心不惧饱和只怕不专业, 关键在于如何抓住体验

  南方都市报:近两三年商业地产开发火热,你认为购物中心趋于饱和了吗?

  张国正:购物中心没有饱和的概念,只有运营得好不好的问题。一般来讲,购物中心在开业之后,要进行两次到三次的业态更新,起码用五年的时间来成熟,很多购物中心做不起来,实现不了盈利,不是饱和造成的,而是经营得不好。

  南都:电商愈发盛行,商业地产经得起电商冲击吗?

  张国正:没错,现在有很多人在谈论电商对购物中心的冲击,似乎电商的出现就会把购物中心变成恐龙,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欧洲,在那电商出现得更早,普及率更高,但也没有把购物中心冲击倒掉,相反还是有很多购物中心依然活得很好,重点在于如何抓住体验,“苹果”开店就是典型的“体验”,在现场卖东西并非最重要的。

  视野

  业态混搭将成购物中心主流,令人震撼的体验感才是“杀手锏”

  南都:一线城市的商业如今都在往购物中心靠拢,这对于位于市中心的旧商场百货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将意味着它们可能要拆除重建,可能要翻新变身购物中心。

  张国正:是的,它们无论从业态组合还是内装形式都是要做出改变,逐步完成更新换代。有时候老的建筑形态限制了很多方面,但总会有突破口。例如当红的K 11购物中心,就是从香港新世界广场升级得来,艺术体验为主,目前盈利尚可。

  南都:在购物中心密集的香港,你觉得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哪家?

  张国正:我会选“圆方”,它是目前亚洲做得最好的综合体项目。自开业以来,他的业态组合都在微调,力争达到一个较好的组合。场内品牌丰富,体验丰富,未来它巨大的潜力会来自它突出的通达性,有发达的地铁、有直通内地的轨道交通高铁、有直通澳门的海上交通……这些可以全面网罗高端消费人群。

  南都:对比香港来看我国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有何异同之处?

  张国正:内地一线城市之间的商业地产已没有太明显差别,但相对香港而言,内地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形态会更加丰富。例如北京,盘子比香港大,能容纳的商业形态更多,有不同档次、不同面貌的购物场所,香港则比较单一,基本上除了街铺就是购物中心。

  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家都在一个不变的规律中发展,购物中心不仅扮演购物点,还在扮演消费者体验的场所。未来好的购物中心一定会出现在城郊,因为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规划,但购物中心也会有分化,城市中小型的购物中心,比起市区边缘的购物中心来说,或许拼不过“面积大,货品选择多,体验项目多”等等,但可以在精细化体验上作为弥补。

  南都:你说的“精细化”可以理解为打造各自的“特色”吗?

  张国正:嗯,也可以说成“特色”。目前,这个精细化主要流行四个方向:“A、C、T、L”。A为“art”(艺术);C为culture(文化);T为travel(旅游);L为lifestyle(生活方式)。例如,香港的K 11是艺术特色购物中心的典型,上海新天地就是旅游与商业的紧密结合。

  并且,未来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会更加讲求M ixM atch模式,即混搭。以前我们认为购物中心要做行业分布的配置安排,习惯与同业集中,比如卖衣服会集中在一起,现在会倡导在卖衣服的地方穿插餐饮。台北的诚品书店在业态混搭上做得不错。

  南都:欧洲的购物中心是怎样做“体验”的?

  张国正:比如迪拜的购物中心整面墙的鱼缸,是全世界购物中心中最大的,一进门就会被像水族馆一样的鱼缸震撼住,这对于男女老少的访客来说,都不失为一次美妙的体验。如果你正好要陪孩子玩又有购物需求,那么有这样一个水族馆出现是不是可以解决一些矛盾?英国BLU E W A T ER蓝水购物中心也很有特色,每个角落都有娱乐项目或表演。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6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