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中国大厦17年江湖恩仇录 从地标到批发市场

   2013-12-16 南方都市报6600

  2013年年末的一个冬夜,广州东风路附近一家西餐厅里,老何(化名)与南都记者相约在此。对于一名七旬老人来说,老何的身体状态已是难能可贵,步伐有力、记忆清晰,但不住颤抖的双手依然暴露了岁月的流逝。作为新中国大厦的一名小业主,购铺时他还是一名精明能干的中年男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大厦原开发商潘维曦和荔湾区岭南街道办原党工委书记谢国滔近日被抓的消息,在新中国大厦里不胫而走,让原本趋于平静的大厦再次暗流涌动。

  小业主们也又一次燃起了希望,这样的希望在17年里曾多次出现,但每次都黯然梦碎。“17年了,开发商跑了,卷走了我们的首付和银行贷款,当时承诺按月返还给我们的租金也没有了,我们这600多名返租的小业主里,已经有30多个相继过世了。”老何满是感慨,一些老友也曾互相打气,让各自保重身体千万不要早走。

  17年里,老何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烂尾,亲历了大厦慢慢变成服装批发城的历史,见证了新旧经营者的纷争与冲突。老何购买的铺面不但没有转化为期冀中的高额回报,还成天提心吊胆担心铺面被银行收走,更令人嘀笑皆非的是,由于产权等问题尚未明确,老何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铺位在大厦具体的哪个位置。当初他一脚踏进新中国大厦的湍流中,却发现已无法抽身。

  1998年大厦刚开业的3个月,老何和其他小业主们都拿到了高额返租分红,随即他们就听说开发商潘维曦出事的消息,小业主们开始不安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经济利益,是和潘维曦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果然没过几个月,1999年时潘维曦因涉及广州150亿的非法集资案,卷走近7亿元逃港,小业主成为没“人管的孩子”。开发商、小业主和银行陷入了连环债务,在小业主眼里,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于是他们联合上访上诉,无奈问题一日拖一日。

  此后12年里,老何和小业主们将铺位租给经营公司,尽管价位极低,但在那个前途未卜的年头,他们也只能如此。新中国大厦开始有了复苏迹象,逐渐成为广州服装批发市场的龙头,但老何们的收成,依旧低得与市价相去甚远。然而,由于大厦混乱的历史原因,小业主们也只能如此,甚至,他们开始习惯,开始认命。

  “2010年,新开发商买下大楼。”老何再一次见证了大厦的拐点。在大厦三次拍卖流产后,新开发商以保底价入主大厦。新主入驻并没有给大厦带来明显转机,相反,新开发商与旧开发商冲突不断。“4·15那次事件你知道吧。”不少小业主对那次震惊广州城的百人持械斗殴事件依然有深刻印象,事件中近40人受伤、16人入狱。

  新开发商一直指责,大厦内的十多家经营公司都是潘维曦幕后遥控的,对于这个消息,老何多次听闻,也知道双方一直没有停止过经济和法律纠纷,多个企业深陷泥潭。

  但多数小业主和老何一样,对此并不太上心,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铺面利益,这十多年里,伴随小业主的除了困扰和揪心,还有母子反目、妻离子散。

  这栋大厦究竟有怎样的“魔力”,竟能改变众多人的命运?南都记者试图还原新中国大厦的历史,一窥它的“前世今生”。

  夭折

  年近七旬的老何是新中国大厦最早的小业主之一,在投资新中国大厦的那一刻,他或许不曾想到,此后17年的光阴,他都将“陷入泥沼”。从一名中年汉子成为白发老翁,他依旧在等待,等待那个17年过去却依旧触摸不到的希望。

  曾叫“帝国大厦”,曾经创下天价

  荔湾区十三行路1号,对于任何一个老广州来说,仅从门牌号就能判断出它的价值所在。

  尽管这块地皮最初只有一些零散的商户和仓库,但在当时大量引进外资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市友谊公司(以下简称“友谊公司”)将最初的征用拆迁地,交给了合资企业广州市国商大厦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商公司”)负责开发、销售。用地面积9401平方米,规划报建为“商业、公寓、酒店”,层数为地下5层、地上43层。这座大厦在还未正式奠基之前,就已被套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最早是起名叫‘帝国大厦’,光这个名字就已经让整个广州城吵翻了天。”小业主老何(化名)介绍,当时开发商的这一命名举动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全城轰动。部分广州人大代表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认为这个有着西方色彩的名称不应该被使用,有人大代表甚至直接提交议案要求更名。

  最终,大厦定名为“新中国大厦”,一场命名所牵涉出的风波,如今看来也不失为一次抢眼的广告营销,而这栋大厦所蕴含的影响力还远非如此。从1996年7月奠基至1998年,当时在建的新中国大厦就已经实现了7亿多港元的销售额,创下当时广州地区单体楼宇销售的最佳业绩。

  当年曾参加抢购的一位小业主回忆起那一幕,仍心有感慨,“那时候都觉得能赚钱,别的什么也不想,咬牙去银行贷款也要把铺头顶下来。”他说,当时开发商给出的承诺是,买铺只要首付40%,剩下的贷款开发商帮忙搞定,买铺后交给开发商统一经营,开发商马上返租5年,此外,小业主们每年可收的租金等于购房款的12%,这已经完全颠覆了当时投资者的理性认知程度。广州人又素有一铺养三代的说法,众多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直接创下了最高每平方米11万余元记录,这在当时广州城内无疑是个天价。

  黑市换港币,抢购商铺

  “为了能够少出点钱,有人去黑市换来港币再来买铺。”老何说,因为开发商有香港背景,购房都是以港元结算。拿人民币购铺,开发商开出的汇率比市场价低,有这样的差价存在,投资者不如自己去找门路换港币。此外,当时新中国大厦的商铺销售还扩展到了香港市场,在购铺的小业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港居民。

  与此同时,开发商也想尽办法招募投资者。“原本规定首付是40%,但到了1998年下半年,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买铺,只要你能缴纳30%的价款,剩下的10%由开发商垫付。”老何回忆当时的情况,认为开发商已经在为卷钱跑路做准备了。

  1998年12月20日,尚未完全建成的新中国大厦迎来了开业,新中国商城和新中国友谊商店同时开张。据当时媒体报道,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国务院原秘书长等多名前任高官出席庆典,省、市政府官员也作为嘉宾出席,风头可谓一时无两。时任国商公司法人代表的潘维曦开业致辞。

  翌年春节,白天鹅宾馆内张灯结彩,数百名小业主在此分红,从开发商手中接到首期三个月的返租租金,所有人都在憧憬着此后的光明“钱”途。然而现实却并不美好,对小业主而言,巨大的利益诱惑背后隐藏着一场“灾难”。

  开发商跑路,大厦烂尾

  1998年底到1999年年初,广州市商业银行穗丰、汇商两支行的非法吸储案案发,国商公司牵涉其中,潘维曦仓皇逃港,公安机关冻结其名下所有资产,仍未完工的新中国大厦因此烂尾。

  后经司法审计,潘维曦的国商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占用汇商支行的高息吸存款近27亿元,至1998年12月,尚未归还的高息吸存款还有近20亿元。根据1999年4月底对国商公司的账目资产状况进行统计,投资到新中国大厦的建设就有近14亿元。

  早在1998年底,国商公司已将大厦内铺位销售给1000多名小业主,潘维曦收取了7亿多港元的销售款,逃之夭夭,直到近期归案。

  2003年,广州市中院判决,国商公司及其关联大公司被缴获的现金、冻结的银行存款、查封的房产(予以拍卖所得款项)用作抵扣退赔款,但判决时未将新中国大厦列入查封的房产范围。

  从此,新中国大厦陷入烂尾泥沼,众多利益相关方开始了此后近17年的纷争和博弈。

  困局随着新中国大厦的烂尾,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对于已经深陷其中的小业主而言无异于噩耗连连。“之前承诺的返租租金没有了,银行又在追贷款,没有人知道之后该怎么办。”老何说,开发商就这样跑了,小业主们都慌了神。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6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