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身:商业地产结构性过剩 社区购物中心是新蓝海

   2014-01-10 赢商网7420

  (商产网记者报道)“购物中心正在以每年上100家的速度增长,量的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商业地产这片蓝海正在向红海转变”,绿景集团副总裁、绿景资产公司总经理陈铁身接受商产网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纵观2013年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陈铁身认为,商业地产总量的结构性过剩、同质化竞争以及电商的冲击等问题突出,在商业地产的红海中,社区商业是一片新蓝海,拥有发展空间。

  此外,他表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发展对于消费需求的提升,一定会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而商业地产的未来,将带动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绿景集团副总裁、绿景资产公司总经理陈铁身

  商业地产蓝海变红海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许多开发商纷纷把目标投向了商业地产,更多商业地产发展表示信心满满。然而,陈铁身却认为商业地产这片蓝海正在向红海转变,量的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

  他表示,从2007年开始,商业地产开发逐渐成为一种热潮,以商业地产代表性形态的购物中心,目前正在以每年上100家的速度增长,按照这个速度,2015年全国将拥有超过4000家购物中心。

  “这种结构性的过剩,带来最直接问题是商业地产招商难、开业难以及经营难的问题。也正是由此,商业地产原本充满着希望的行业,变成了一个竞争性行业。”陈铁身说道。

  对于这种“过剩”与“困难”的关系,陈铁身有较深入的理解,他告诉记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过剩”带来了“困难”,甚至说是“困难”证明了“过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困难”是由于在商业地产发展阶段中,项目的面市量超过了行业从业者对项目的把控能力而造成的,是一种能力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大家都愿意去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但是能真正理解商业地产的本质,并愿意去打造开发运营能力的公司不多。所以形成了一种跟风的状态,许多开发商往往只看中项目开发能力,而把商业地产整体营运,简单地看成只是一种招商的能力。”他说道。

  面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发展思路,他建议首先开发商需要对行业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打造好了一个项目,才能解决招商难、开业难、经营难的问题。结构性过剩,是开发商在策划规划上不能真正理解市场需求,以致项目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一种乱象。

  他谈到,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商业地产的“消化能力”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国内对于现有商业地产的需求是不足的,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与目前商业地产的供应量相比,需求还是不足。而商业地产的过剩也只是阶段性表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过剩还是可以逐渐被消化。

  解决同质化的两把钥匙

  商业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如何跟随消费需求变化做出有效应变,避免同质化竞争等的问题,成为了开发商关注的重要内容。

  陈铁身认为,同质化主要由于商业品牌资源稀缺与业态选择不够丰富所导致。开发商目前主要还是从表面来体现差异化,如建筑形象独特,内部装修另类,品牌选择新颖等手段,但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经营者在长期经营中,把握受众的需求与文化,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理解,作为物业经营者提供的商业空间,应如何去满足与引导生活方式的变化。

  他谈及,“目前很多商家并没有专注去理解,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就绿景而言,我们始终是用两把钥匙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倡导生活方式,二是打造商业空间。”

  如果开发商都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其本身会否就是同质化的思维?陈铁身认为,可以用“尊重需求,善用资源,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16字方针”来思考这个问题。

  “尊重需求,客观把握需求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对新生活方式的理解与研究,去引导新需求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差异化问题;实现改变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拥有的资源条件。如果脱离资源条件去谈差异化,那么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同质化问题解决的难度。”这是陈铁身对“16字方针”的解释。

  在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发商纷纷加大餐饮、休闲娱乐、儿童等业态比重,对于这种现象,他指出,开发商改变业态比重的问题,与同质化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用以应对电商的冲击,增加电商无法实现的品类比重。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74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