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蔬菜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003-06-09 8080
便宜、干净、种类多……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今超市里的蔬菜是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了。而超市蔬菜区人气的直线上升也预示着,蔬菜区将成为超市吸引客流量的另一条捷径。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超市蔬菜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随着连锁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大卖场、超市已经把农贸市场的一批 “老主顾”纳入自己“麾下”,除了购物环境,市民似乎更信任超市的生鲜食品。那么,超市有没有想到给自己所销售的蔬菜投份“保险”,给消费者多一份放心呢?

  近年来,马路市场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超市购买蔬菜。整洁的购物环境,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那些已经经过摘拣,干干净净地躺在塑料薄膜小包装里的蔬菜,这些都让人们体会到了都市精品生活的便利与舒畅。

  绿油油的鲜芦笋、红彤彤的西红柿、翠嫩欲滴的黄瓜……如今人们走进北京的各大食品超市、蔬菜市场,标明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蔬菜瓜果,格外受到消费者青睐。

  绿色食品不是单纯字面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也不仅仅限于蔬菜,而是指与环保密切相关,由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品。简言之,即生命、节能、环保食品。

  可在北京某家超市,记者却看到,在标有“绿色食品”的货架上,却是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普普通通的蔬菜。虽然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只是用了厂家“绿色蔬菜”的货架来放散装的蔬菜,但这一举动不能不说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在超市出售的蔬菜由于外观洁净等原因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很多超市为了方便消费者的购买,像黄瓜、樱桃西红柿之类的果菜还被加上了简易的外包装。

  在挑选这样有着干净整洁的外包装蔬菜时,消费者一般只是看看菜的“长相”,对农药残留等问题并不是太关心,回家后对于这种小包装蔬菜的清洗也没有对于散装蔬菜那样仔细。一位天天到超市买菜的老人说,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超市的蔬菜有什么质量问题。

  在超市中,这些小包装蔬菜一部分来源于给超市供货的蔬菜基地,在外包装上一般都有供货基地的简介;另一部分则是由超市在农贸市场上购买的蔬菜自己进行的粗加工,这部分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就需要消费者多加注意。

  对于小包装蔬菜,记者从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还未制定小包装蔬菜地方标准。但上海市质监局发布了《小包装蔬菜地方标准》,对小包装蔬菜的农药残毒量、保质期、储存温度、外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小白菜的外观要“去泥土、去黄叶、去子叶、根削平”;青菜单棵的重量应在50克以上,菠菜的总长度应在25厘米以 下。

  面对上海如此细致的地方标准,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处的有关人士表示,对超市小包装蔬菜建立一套标准很有必要,但从目前来说,北京还没有制定小包装蔬菜地方标准。主要原因是目前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有一套对蔬菜农药残毒检测的抽检制度,该制度同样适合小包装蔬菜。

  另外,比起上海来,北京超市出售的蔬菜品种、数量相对还比较少,人们蔬菜消费的主渠道还是农贸市场。但这并不表示北京市将放松对超市小包装蔬菜的管理,随着超市出售的蔬菜品种、蔬菜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蔬菜进超市将成为必然。北京市将继续加强对所有蔬菜品种农药残留和其他品质的管理。

  超市里的蔬菜各式各样,有散装,有小包装。散装的蔬菜可以在超市当时称量,小包装的蔬菜上又明码标价,一目了然。但仔细看看这些蔬菜的计量单位,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

  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人们买菜习惯于按斤两买,可是超市却喜欢向国际靠拢,以克来计算,并且不按500 克或者1千克给出单价。有的超市标签上的计量单位是100克,有的是150克、200克。如果顾客要想弄清楚蔬菜的单价是多少,那他必须是一个“数学家”。许多看似不贵的小包装蔬菜如果换算一下,就会得出十几块钱一斤的香菜、十几块钱一斤的蘑菇等吓你一跳的价格。如果超市打出单价,恐怕许多人都会嫌贵,但小包装后顾客就分不出贵贱了。

  人们习惯了在早市上买多少钱一斤的蔬菜,到了超市,还真要动动脑子,核算一下蔬菜到底是多少钱“一克” 。另外,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人们对超市内出售的蔬菜重量、品种不是太计较,发现问题后也很少投诉,因此北京居民对超市蔬菜的投诉并不多,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法规和行业规定的出台不那么迫切。

  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平时做饭都买超市里的半成品菜,觉得省事放心。半成品菜在超市有很大的市场。超市也喜欢将蔬菜“打扮” 得漂漂亮亮以吸引买菜人的眼光,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新鲜和不新鲜混装等不利于消费者的事情就发生了。

  其实,超市蔬菜的总也不能完全“战胜”集贸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蔬菜的新鲜程度问题。

  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超市买了几个茄子回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鲜亮的茄子,用刀一切,里面却是干空的,只剩下了一层皮儿。在超市买的小包装蔬菜本以为没问题,回家打开一看,外面看着挺新鲜,中间部分都烂了。

  记者在采访中,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告诉记者这些菜是当天的,都是新鲜的,但当记者问到如果卖不完怎么办的问题时,他们都说不可能,每天的菜基本上都能卖完。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大超市卖的散装蔬菜确实是当天早上去农贸市场买的,但很少有像家乐福那样每天的生鲜商品占到出货量的百分之四十。如果蔬菜卖不完,有一些超市就把这些菜做成员工的午餐,还有一些超市就混在新鲜菜里面接着卖。在记者对北京几大超市生鲜蔬菜的调查中就曾发现,有家超市还在卖着4天前包装的蔬菜。

  那么到底蔬菜的新鲜程度怎么来计算?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的一位人士介绍,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有关部门对此很难进行管理,一般都是由各个超市自己规定。蔬菜进超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蔬菜的保质期原本就不太好计算。就目前市场来讲,酸奶的保质期最短,仅为7天,而蔬菜可能更短。另外,一些蔬菜已有 简易包装,是商家的自觉行为,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所以也不好要求在外包装上注明保质期、储存温度等标识。

  在最要求新鲜的蔬菜市场上,目前超市经营的蔬菜在保质期、储存温度等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相关的界定标准,出售的蔬菜暂时成为管理上的盲区,这对消费者的利益维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对于蔬菜新鲜程度的发言权,还掌握在商家手中,只要他说菜没过保质期,消费者就无可奈何。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在调查中看到,绝大部分的超市,尤其是以“ 洋超市”领军的大型连锁超市,在自己包装的蔬菜上纷纷打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便于消费者的监督。但在超市“自律”的状况下,仍应督促相关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让消费者有据可依,更好的监督商家。

  的确,与集贸市场相比,超市购物环境更舒适,蔬菜质量更有保证,价格、分量也更透明。但目前的市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不让人乐观。比如,超市的菜普遍要比集贸市场贵15%-30%;超市蔬菜的新鲜程度大都不及集贸市场;另外,去超市买菜往往要排队付账,有时要等上好半天……

  虽说超市的蔬菜还留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进超市买菜的队伍中,超市的蔬菜区也逐渐成为人气最旺的地方,无形中也带动了超市整体客流量的上涨。

  不少专家认为,短期内超市(大多已涉足生鲜)将与集贸市场并存,但在不久的将来,超市蔬菜将一改集贸市场分散经营的模式,实行配货、送货、销售一体化经营,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建立一套完整的超市蔬菜规范体系,是当务之急。

                              产经网-消费日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0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