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销品茂”提个醒 切勿盲目求大、强调理智决策

   2003-06-09 4730
●企业目的就是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效益,而为了规模而规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则把目的和过程倒过来了,吃苦头的最终还是企业和投资者本人
  ●对时下方兴未艾的大卖场、“销品茂”投资,或许更需要强调理智决策和特色经营

  商业零售领域出现的“销品茂”(ShoppingMall)现象值得关注。这种把购物与休闲、娱乐、餐饮、会展等集中到同一屋檐下的超大规模消费场所,一段时间以来被视为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而受到追捧。

  比如在上海,几天前,总建筑面积达28.5万平方米、号称“上海迄今规模最大”“销品茂”的仲盛商业中心在莘庄地区开工。此前不久,总投资18亿元在五角场地区建设“万达商业广场”,其营业面积将达16万平方米,比已经开业的上海最大规模的“销品茂”“正大广场”要大4万平方米,不料没过几个月就被人赶超了。在上海商业圈中一向打“工薪消费”旗号的四川北路商业街,也提出“国际性、品牌性”,动作之一也是建“销品茂”。

  业界把“销品茂”作为未来零售业态发展方向之一,这是零售业多元化、规模经营的必然结果,既是激烈竞争的产物,也为本来就很激烈的竞争推波助澜。目前,遍布上海的营业面积数万平方米甚至超10万平方米的大卖场、“销品茂”,走的都是薄利多销、规模经营的路子。

  在现代经济中,规模与效益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说,规模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是企业必由之路。就商业零售领域而言,有实力的企业进军“销品茂”志在获取更多利润。值得提醒的是,当大家不约而同劲往一处使之际,在商业布局上就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更加惨烈的同业竞争。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开业的“销品茂”们,其招商及经营情况能否像投资者预计的那样乐观?

  可能未必。

  规模只是企业获利的一种手段。如果企业一味贪大求全,不顾自身实力去强行扩张,过度负债经营,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目前式微的传统商业百货商场,就是大卖场、“销品茂”的前车之鉴———“大而全”对消费者具有相当吸引力,但毕竟不方便。于是,城市才有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小超市。而在业外,家电生产企业也是先例。一些刚走上市场的国有企业,竞相扩大产量,铆足劲要进世界前列。结果是重复建设加剧,产品供过于求,同质竞争严重,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惨烈的价格战等手段想方设法淘汰对手。

  在上海商业零售领域,已经出现某些过度竞争苗头。上海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平方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商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区县布局不均,社区商业不足,而像大卖场、“销品茂”这种业态正趋于饱和,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招揽顾客,这些购物中心不得不开通免费班车四处揽客。就是位于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的“正大广场”,尽管地铁等公共场所到处都是它的促销广告,但笔者上周末慕名而去时,发现这个开业近一年的“销品茂”,仍显得空旷,尚有一批空关闲置的商铺。当然,这也有非典的影响。

  企业目的就是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效益,而为了规模而规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则把目的和过程倒过来了,吃苦头的最终还是企业和投资者本人。对时下方兴未艾的大卖场、“销品茂”投资,或许更需要强调理智决策和特色经营。

  新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日前一番话,让笔者感触颇多:国资委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把直接监管的196家国企办成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企业,“目的不是求大,而是求强”———就是切实增强国有资本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克服攀比心理、抛开虚名切实“求强”,不仅对于国企,而且对于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非公经济,一样具有镜鉴作用。(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邓建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7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