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开业购物中心总数达110家 “去购物化”成趋势

   2014-02-07 上海商报7740

  2013年上海新开业的购物中心达16家,全市已开业购物中心总数达110家,在全国购物中心发展速度上夺得“两个第一”。

  2013年,面对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以及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上海购物中心坚持发挥业态聚集、品牌荟萃、体验服务等优势,在实体零售业中表现稳健。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和上海购物中心协会日前发布购物中心监测数据,全市97家购物中心总销售规模达到920.63亿元,同比增长7.6%,超过上年增幅0.2个百分点。

  开业购物中心总数达110家

  2013年上海新开业的购物中心达16家,全市已开业购物中心总数突破110家,在全国购物中心发展速度上夺得“两个第一”。

  一是新开购物中心数量全国第一,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主要城市共计新开购物中心约150家,上海以16家居首。

  二是新开购物中心规模全国第一,据初步推算,2013年全国新开业的购物中心平均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上海达到19万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

  2013年本市新开业的购物中心不再一味追求简单的消费功能,而是在装修风格、体验消费和个性化服务上做起了文章。如月星环球港以欧式建筑风格为载体,设立了4D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演艺空间的文化专区,实现商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轻松接触艺术文化;位于淮海中路的K11商场各处陈列国内外当代艺术家作品,并配备专业的客服人员进行免费的全程导览。

  大型地产开发商占据主导。友谊股份、万达、新鸿基、恒隆、崇邦、凯德、正大等7家集团在全市范围内直接投资管理的购物中心为30家,占全市购物中心总数约三成,集团雄厚的资金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旗下购物中心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30家购物中心总市场规模占全市比重达56.2%。

  “去购物化”成发展趋势

  从全国来看,目前购物中心内餐饮、娱乐、休闲的比例在大幅度上升,去百货化、去主力店化、去购物化是购物中心未来发展的趋势。本市购物中心近年来逐步调整业态布局,通过增加餐饮、休闲、娱乐、艺术等餐娱业态比例,充分营造一体化、特色化的商业氛围,实现客流凝聚作用。

   全市重点监测的购物中心餐饮、文娱类销售额比重合计达到23.8%,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销售额占比分别达到11.9%和11.2%,较总体水平高出5.7和5.0个百分点。

  专业专卖店是拉动购物中心零售消费的核心力量。在抽样监测的购物中心中,专业专卖店(不含电子电器专卖店)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2.0%,同比增长5.8%,增长贡献率高达61.8%,对购物中心零售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百货店和超市占比分别为18.9%和16.8%,同比分别增长9.9%和2.0%。

  据监测,体量较大的购物中心在整体规模、管理体系、品牌丰富度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抗压能力较强,保持较快增长。按建筑面积分,特大型(>=2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销售额同比增长9.6%,增幅居首;大型(10-20万平方米)和中型(5-1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4%和3.7%;小型(<5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出现销售滞增,同比降幅为8.5%。

  从区域情况看,郊区购物中心营业收入继续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累计同比增长17.4%,大幅高于中心城区增速(3.2%)14.2个百分点。金山、奉贤、嘉定三区排名靠前,增幅超过两成。

  从商圈情况看,五角场商圈及中环商圈近年来商业氛围日益浓郁,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9.0%和16.1%,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商圈、徐家汇等商圈购物中心增长相对缓慢,同比微涨或下降。

  [ 相关链接]

  中心内实体零售商盈利下滑

  据分析,上海购物中心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不断增长的租金水平和经营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使购物中心的发展受到抑制。随着租金、人工等经营成本的快速攀升,实体零售商盈利能力不断下滑,利润率水平出现持续放缓。据市商业信息中心对部分购物中心的调查,2013年购物中心在三项费用上支出增长约5.8%,其中房租增幅达到14.1%,而营业利润则下降了5.1%。

  其次,“千店一面”现象明显,企业亟待走个性化、特色化之路。目前沪上已有的多家购物中心在装修风格、业态布局、品牌引入上存在雷同,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严重。据初步统计,中型购物中心中有60%以上的服饰品牌存在同质化现象,Only、Veromoda、E-LAND、SCOFIELD、TENIE WEENIE等品牌几乎随处可见;餐饮品牌遭遇拷贝不走样,外婆家、避风塘,Coco奶茶等餐饮店遍地开花。购物中心亟需快速调整经营策略,捕捉独特的卖点,营造个性化、特色化购物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

  第三,购物中心竞争日趋激烈,整体布局应更注重规划。至今年年末,上海购物中心数量大约是百货店的两倍,平均每个区约有6家购物中心,部分中心城区甚至接近20家。购物中心缺乏总体规划的大肆建造、扎堆开业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竞争环境,分流了原有购物中心的有效客流,对购物中心业态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

  第四,“体验式”消费路线是购物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不断蚕食零售市场的电商以及日益狭隘的市场,“体验式消费”始终是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购物中心在增加餐娱类体验业态比重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提升体验式消费的深度,通过提供更优质的购物环境、更完备的服务体制,在细节上抓住顾客的心,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第五,实体商场与电子商务联袂,走“双线融合”创新之路。事实上,实体商场和网络零售并非油和水互不相容的关系,商场可以借助无线互联的力量,增强线上和线下产品与服务的互补性,综合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例如万达电商“万汇网”及独立APP去年正式上线,实时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广场活动、优惠折扣、礼品兑换等全方位资讯与服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77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