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凯德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运营平台,凯德商用产业有限公司于2月13日公布了2013全年未经审核财务数据。
截至2013年末,凯德商用实现收入3.8亿新元,同比涨5.3%。其中,第四季度收入1.04亿新元,同比降8.7%。
在中国市场,该公司2013财年实现总收入1.65亿新元,同比上升3.2%,在其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约达43%。
毫无疑问,在凯德商用的商业版图中,中国市场已经占据弥足轻重的地位。纵观2013年,该公司在中国开设了2家购物中心并收购3个新项目。
与此同时,凯德商用对收购项目的调整亦在不断推进。据悉,该公司将在今年4、5月陆续展开对北京首地大峡谷的品牌调整,该项目未来可能更名为“凯德MALL”。
眼下,商业地产在中国市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作为外资企业,凯德商用在中国的持续扩张或许能够市场更多的信心,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市场之一。
43%收入来自中国
从凯德商用全年业绩表现来看,5.3%的按年增长符合该集团较为稳健的规模扩张战略。
据分析人士介绍,从2008年到2012年,再到2013年,凯德集团营业收入和总资产的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5%到10%之间,较为稳定。
由此可见,凯德集团已经结束了过去那种快速外延式扩张阶段,转而进入了稳健、成熟发展阶段。未来,该公司将聚焦两大核心市场--新加坡和中国。
“2001年中国资产仅为整个集团资产比例的6%,2009年上升至25%,2012增至35%。根据其最新财务数据计算得知,2013年增至了43%。这和其中国战略相契合,而未来这一比例还将过半,成为凯德最重要的海外投资地。”
高通智库分析师司建伟表示,这与现在凯德集团内部对中国资产占比逐渐增至45%已经相当接近了。加之,该公司高调收购、拿地扩张中国区项目,未来其达到目标仍可期。
不过,观察其财务数据发现,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PATMI(除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利润)在去年第四季呈现下行态势。
数据披露,该公司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收入为4276.2万新元,同比减少18.3%;除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后利润为1.15亿新元,同比减少12.9%。
在就全年来看,凯德商用在中国总收入为1.65亿新元,同比上升3.2%;除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后利润为2.61亿新元,同比减少4.6%。
对此,凯德商用表示,第四季度在中国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主要是由于2013年开设的购物中心少于2012年,导致出租佣金及项目管理费减少。而除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后利润减少,主要由于管理费业务收入贡献减少及联营公司物业重估收益减少,但部分被中国基金业绩表现较好所减轻。
新项目处于孵化期
伴随着全年业绩的公布,近日一则关于北京首地大峡谷项目将更名为“凯德MALL”的消息,令其去年的数次收购再次成为外界的关注点。
2月12日,有媒体引述接近凯德商用的人士的话表示,凯德方面将在今年4、5月陆续展开对北京首地大峡谷的品牌调整,凯德系的捆绑品牌或将陆续在首地大峡谷中出现。与此同时,首地大峡谷未来可能更名为“凯德MALL”。
该项目是去年7月15日,凯德商用以17.6亿元从首都机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收购的。而后,在去年11月,凯德商用又将该项目转手于CRCT(凯德商用中国信托)。
最新报道称,凯德是在去年底与首地集团完成了首地大峡谷的全部交易。而拿下该项目后,凯德在北京的购物中心数量升至10个。
据研究人士介绍,在商业地产方面,凯德在中国运营的购物中心包括两类,一类是凯德广场/MALL品牌,一类是莱福士品牌。前者是以购物中心为主导业态,未来3-5年内计划在中国构建100家购物中心。后者是凯德明确今后将主打的“综合体战略”项目,融合了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酒店/服务式公寓等多种业态。这个战略体现了凯德将中国视为其重要的核心市场。
除了北京首地大峡谷,去年11月20日,凯德商用与绿地集团签署协议,收购其首家在广州的购物中心,该购物中心名为凯德广场·云尚,是白云绿地中心的一个购物中心。
而在去年1月,该公司还以6.6亿收购武汉硚口区一宗商用地,用于开发购物中心。
据司建伟介绍,新项目难以在去年的业绩中有所体现,主要原因还是这部分项目还处于孵化期,但这将支撑凯德未来的业绩。
“在需求端,虽然商业地产在中国市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市场之一,这点从凯德在中国战略上可以得以体现。”上述人士续称,在量价表现上,受零售商和投资者对零售物业的强劲需求带动,整体市场的租金价格持续上涨,空置率将逐渐下降,中长期发展前景依然较为乐观,企业战略转型商业地产依然会持续。
在凯德商用管理层看来,中国经济在2013年第四季度增加7.7%,高于官方增长目标7.5%。于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按年增加2.5%,而零售销售总额按年增长13.1%至人民币23.4万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将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增长预测维持于7.5%,在国家调整及重新平衡其增长模型期间属温和的增幅。
该公司表示,对中国长远前景仍然保持乐观态度,将继续确保有效执行及交付项目,并物色合适机遇以巩固其在主要地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