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系地产整合首次明确三年时间表。
2月10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建股份)发布公告称,2014年1月28日,就调整直营地产业务经营方式一事,公司与控股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地产”)签署了《委托管理协议》。
当天,中海地产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郝建民在香港证实,母公司中国建筑目前已将要注资的项目交予中海地产托管,只是注资仍需约六部委的审批,不能确定在2014年内完成注入,他同时公开表示:相信三年内可以完成。
2月13日,中国建筑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托管是整合的过渡,这是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未来由中海地产主做原来优势地产业务,中国建筑总部集中精力做城市开发,包括产业园区、社区等相关的新城镇建设。
核心板块均“托付”给中海地产
从协议内容来看,中国建筑同意委托中海地产就其业务运营及行政向托管公司提供管理服务,包括以中海地产拥有的现有品牌及知识产权开发托管公司的房地产项目等,至2016年12月31日止,为期三年,每年的托管费不超过1亿港元。
中国建筑整个地产业务目前分为三块:中海地产、中建地产和总公司下属各工程局及设计院运营的房地产业务。
此次委托的公司指向中海地产,包括中国建筑在中国成立的24家附属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业务,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长沙、乌鲁木齐及潍坊。
在去年8月初,中海地产亦宣布,拟将现时中建股份房地产事业部、中国中建地产有限公司及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注入该公司。
在彼时的公告已明确指出,如果相关的土地及房地产发展项目未能透过出售注入中海地产,中建股份拟委托中海管理余下的房地产发展项目,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会由各相关方透过公平磋商进行。
“托管是整合的前奏,主要向市场传递了中建地产一定要注入的信号。”一位熟悉中海的地产央企人士说,把控股股东的境内地产资产注入境外上市公司,要受到多方面的审核,资产直接注入到境外也有三年时限要求,用托管有助于分步理顺内部关系。“或许用不了三年时间。”摩根证券(亚洲)研报预计,注资最长将在三年内进行,而摩根证券(亚洲)认为一年到一年半最为可能。
“中建股份旗下地产业务发展亟需依托中海地产这一平台。但这个资源整合的步伐没有预期中的大。”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说。
在他看来,此次托管计划发布,有三个目的:第一,稳定投资者预期,消除各类猜忌,给予市场信心。第二,借中海地产品牌,使中建股份地产业务得以稳定运营。第三,通过搭建桥梁,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托管,有助于中建资产重组战略步伐的加快。
从此次托管的内容看,中建股份很“放心”地把业务各个板块交由中海地产维护。不仅仅是日常业务,同时人事、发展计划以及财务等核心板块,都已经托付给中海地产。中海地产在试水的模式下,势必发挥其既有品牌优势,同时助推中建股份地产业务的进一步深化,并为未来巨无霸企业的形成提供铺垫。
高盛就此发表研报认为,考虑到此次中建股份资产注入时间延长,且中海地产提供的管理服务并未获得较好的收益,预计中海地产将在近期的房产行业增速放缓过程中损失相对估值的支持。
大部制统管
与托管同样备受瞩目的,就是关于中海系地产整合管理模式调整。
就在去年年底,有消息透露,中海地产计划在吸纳中建旗下地产业务之后,将分立三家独立公司。原中海地产将只负责前期拿地、报建、融资等工作。而新成立的工程公司、营销公司将专门负责后期的工程、营销工作。
据知情人士对外透露,中海计划舍弃已实行多年的区域化制度,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正是希望在集团层面组建工程、营销、财务三公司。
对此,其内部人士证实,原华南区负责人曲咏海调管全国营销,中海物业今年也成立了中海专业管理公司,统一全国专业设备的运营管理。对于该人事变动是否和整合有直接关联,中海官方尚未就此正式对外回应。
上述地产央企人士认为,大部集权管理,是属于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对权限的划分。此举必然削弱区域人事权力。在他看来,垂直管理更适合小公司,未来中海地产应该会根据实际情况两者兼顾。对央企本身来说,最难的还是内部的整合,包括人员、机构和文化的整合。
管控模式的调整有利于降低整合成本,同时能够尽快融合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