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业重组缘何只打雷不下雨

   2006-09-28 3290
风暴的中心往往最平静。尽管武汉市商业重组已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但上至武汉市政府、国资委、商业局下至当事企业无一不对此保持沉默,就连从武汉当地媒体上也几乎看不到相关的新闻。

  为做大做强当地商业,由地方政府出面组建“商业航母”的事情在国内早已不是新闻。面对各种传闻和猜测,武汉市政府缘何出奇地低调,甚至动用保密局追查“泄露消息”的人员?喊了8年之久的武汉商业重组为什么至今没有成功?

  低调重组

  九省通衢、商业重镇,从武汉市这些特定称谓中足可以看出它商业的繁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武汉一度拥有六渡桥(000765,后更名为华信股份,于去年退市)、G武商(000501)、G中百(000759)、G中商(000785)和G汉商(600774)五家商业上市公司。其中武商、中百、中商为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汉商则属汉阳区国资委。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汉正街更以云集天下商客、广纳九州货物的气魄,在上世纪末创造了我国现代商业史上的辉煌。

  汉正街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最近,武商、中百、中商因为武汉商业重组事件而再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武汉市政府决定组建武汉商业集团,打包管理以上三家国有商业上市公司,打造百亿“商业航母”。若无变数,今年10月下旬,武汉商业集团将正式挂牌。

  但是,事情远非外界想像得那么简单。8月21日,当记者前往武汉市国资委采访时被告知,杨卫东主任因病住院,媒体采访必须通过宣传工作处。第二天,宣传工作处处长戎波洪则告诉记者,上面有规定,不允许透露有关商业重组的事情。“最好去市委宣传部问问。”

  “这个话题确实比较敏感,市政府给我们打过招呼,不允许接受记者采访。”武汉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私下也告诉记者:“媒体披露武汉商业重组的事情后,对几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产生了不小的波动。前一段,证监会还谴责我们为什么不对此事发布公告。”

  据这位高层介绍,武汉市政府对此非常生气,责令市国家保密局调查“泄露消息”的人员。原来,在列席一次关于商业重组的市长办公会后,武汉当地一家媒体的社长把信息透露给了外地一家媒体。“最后,这个社长受到了严厉批评。”

  “重组是政府层面考虑的问题。现在政府都没有具体的意见,媒体最好不要猜测,这涉及到我们公司的稳定问题。”这位高层建议记者不要刊发相关消息,“不然保密局又要查来查去”。

  当记者采访武汉另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时,他则表示“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公司的稳定,正常经营,其他的不好多说。重组不是我们这个层面能干预的,是市政府亲自运作的。具体由商业局牵头、国资委配合出台方案。”

  之前,无论是北京市组建首联集团还是上海市打造百联集团,当地政府都表现得相当高调。去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武汉市政府对商业重组的低调处理无疑给了外界更多的想像空间。

  “武汉商业重组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非常艰难。”武汉市商业局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现在,重组模式尚没有确定,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当记者追问他所谓的“非常艰难”是不是指在重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时,他连说“不是”,“目前,重组的前期工作刚刚开展,还没有到‘遇到困难’这个层面上。”对于重组是否流产以及重组的预期效果,他表示“说不清楚”。

  8月22日,当记者来到武汉市委宣传部时,新闻出版处一位工作人员否认了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打过招呼”的说法,“武汉商业重组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是市场行为。他们不愿意说是因为重组方案还不成熟。”

  既然是企业的市场行为,重组方案是不是由企业自己制订的呢?“这里面有国有成分,所以国资部门要参与进去。”上述工作人员说:“等方案成熟后,我们会通知媒体的。”

  一边是小心翼翼、不敢“高声语”的企业,一边是声称不干预企业市场行为的市委,武汉商业重组让人仿佛陷入了一个谜局。

  重组思路

  事实上,对于重组商业的构想,武汉市政府由来已久。

  继武商于1992年上市之后,1997年武汉市又有四家商业企业成功上市。据一位熟悉武汉商业的业内人士介绍,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几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却让政府一直不很满意。

  年度报告显示,武商1997年之前有四年净利润均过亿,到了1998年净利润却锐减至3100万元,2001年、2004年则亏损9800万和6900万;中商2003年、2004年净利润均为800多万,去年则亏损了9800万;中百的年度净利润则多在2、3千万徘徊。

  从外部因素讲,早在1992年,武汉就被列为国家商业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得武汉者得华中,得华中者得全国。”因此,外资商业企业在武汉十分活跃。

  面对内忧外患,武汉市政府在1998年左右就喊出了“重组商业”的口号。到了2002年,当年的湖北省上市公司工作会议上,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的蒋超良明确提出要重组武汉的商业上市公司。

  据悉,在这次改制中,要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90%左右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再控股或持股。武汉中商和武汉中百都是重点户,要求前者国有资本退出到30%以下,后者则全部退出。在这一阶段,主管者更多的倾向于引入战略投资者。

  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却并顺利。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武汉中商一度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走得很近;鄂武商曾与人民日报社控股的华闻集团有过短暂婚恋;与汉商谈过的投资者,则包括中国普天、香港沿海等数家企业。

  后来由于国家股改政策的实施,武汉市商业重组就搁置了。到了2005年,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及武汉国资相关领导相继更换,以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重组构思也有所改变。

  对于武汉商业重组,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随着武汉商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改基本完成,武汉市政府不妨把武汉商贸控股集团也纳入进来,组建一个商业控股集团,以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规模优势。

  这位专家建议,武汉市政府可以将投入包括武汉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的武商、中百、中商的资产、武汉商贸控股集团的部分优质资产以及部分现金组建成一个商业控股集团。集团成立后,以不同的业态对上述资产进行整合,百货、超市等业态要清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提高专业化程度,建立物流中心。

  公开的资料显示,武汉商贸控股集团组建于2000年6月,经过改制重组,现有控股企业9家,参股企业14家,国有企业1家。受政府委派,王冬生担任董事长,他的身份正式由政府官员转变为企业负责人。

  王冬生把新角色扮演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集团用三年时间顺利完成企业改制,共有35000多名职工转变了国有身份,国有净资产由成立之初的-0.98亿元增加到7.15亿元,利润总额由年亏损1.5亿元变为盈利8520万元,企业职工平均收入超过全市企平工资的16%。

  或许正是看到了王冬生的个人能力,2004年9月,武商的董事长毛冬声正式退隐后,他的职位则由王冬生兼任。

  “因此,武汉市政府如果把武汉商贸控股集团加入到商业重组的阵容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位专家说。

  此前,根据媒体的报道,对于计划组建的武汉商业集团,武汉市政府的想法很明确,第一步肯定要国有控股,以后逐步接受社会资本的进入。

  但关键是,武汉上市公司股改后,社会资本对武汉商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此时,武汉市政府能否主导在重组中的话语权呢?

  面临的难题

  随着工业的下滑,武汉市政府把商业作为武汉的一个战略支点、组建商业集团的构想本无可厚非。毫不夸张地讲,商业是武汉在华中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2005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仅有的破千亿元城市。在最近商务部公布的上半年连锁30强名单中,武商、中百和中商三家集团悉数入围,而且武商、中百集团还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集团。

  但首要的问题是,武汉市政府对三家上市的控制力究竟有多大呢?

  武汉市国资公司在武商、中百、中商中所占的股份,分别从最高时的41.94%、19.62%、59.32%下降至今年年中的17.23%、8.53%、45.07%。其中,中百的第二大股东湛江市霞山区平泰商贸有限公司的股份为7.14%,与国资公司相差极少。

  据悉,湛江市霞山区平泰商贸有限公司的背后可能是凯雷基金。有了雄厚资本做后盾,下一步,如果平泰继续“举牌”进而成为第一大股东,那重组商业的事情恐怕就不是武汉市政府所能左右的了。

  其次,从外部环境看,武汉市此时重组商业是不是为时已晚呢?

  一位武汉商业企业的董事长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政府初次提出重组商业时,他非常赞成。那时候武汉的外资并不很多,如果重组成功还能与外资一分上下。

  随着2004年年底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外资商业在武汉投资迅速增长。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商业集团齐驻武汉,并已实现由单店向多店发展。截止到去年年底,武汉市市外资及港台商业企业15家,设立营业门店109个,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大卖场31个。

  更令武汉本土商业企业感到不平的是,这些国际巨头不仅占据着黄金位置,而且还享受到许多“超国民待遇”。据悉,麦德龙在武汉的用地是免费的。武汉市政府甚至还对外资做出了“返还三年利税”的承诺。这种情况下,商业重组还能取得与外资抗衡的预期效果吗?

  再者,从国内其他城市的商业重组来看,由政府出面运作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北京首联最终被纳入西友集团;百联集团的重组也没有达到设想的目标。那么,武汉商业重组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少呢?最重要的是,武汉三家上市公司是否真正支持商业重组到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2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