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调查,目前我区符合“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条件的有12家。
商务部门选择了其中6家企业向商务部推荐申报“中华老字号”,这些企业是: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亨得利钟表眼镜有限责任公司、南宁酱料厂、南宁银河有限责任公司。
6家企业为何获得推荐?该负责人说,“中华老字号”是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按商务部确定的“认定条件”,成为“中华老字号”需有7大项条件,其中“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即有50年的历史是一项硬指标。
这6家企业所拥有的商标或商品品牌,都有50年历史。如南宁百货是1956年创立的“南宁百货”品牌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玉林制药创立于1956年,品牌为“玉林”牌商标和图案,生产的“正骨水”和“云香精”闻名国内外;南宁医药公司下属的朝阳大药房,最早的品牌为“万宝堂”,创立于清末年间;南宁亨得利钟表眼镜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南宁“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创立于1946年,是浙江商人应华章于1947年从柳州迁来南宁,品牌为“亨得利”;南宁酱料厂最早的品牌为“大盛祥”,创立于清朝,目前以生产“铁鸟”牌酱油、食醋、酱料等调味品为主;南宁银河有限责任公司的品牌则为“广州照相院”,创立于1949年,由海南人林荣福创建,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改造,1966年曾改名为“灭资照相院”,1978年恢复原字号。
据介绍,6家企业是今年广西申报的企业。按商务部的安排,今后3年,要对全国老字号进行重新认定,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而一旦获得认定,企业不但可以获得国家政策的倾斜和重点扶持,还可以利用“中华老字号”这个无形资产进行广泛宣传,经济效益显著。
寻找老字号 意外一连串
2006年,商务厅开始组织力量寻找广西的“老字号”。该厅商业改革发展处助理调研员杨庆廷说,寻找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一家企业的品牌产品有多少年历史,最简单的就是看它的工商注册年份。但由于一些老字号的历史久远,只能去翻找历史资料。
例如,“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创立于解放前,如果要找工商登记肯定无从谈起。巧的是,它开店当天被当时的一份报纸记载下来,而这份报纸的相关资料至今还保存着。
老字号“万宝堂”可以确认创立于1939年之前,也是因为1939年的时候,“万宝堂”的老板将“万宝堂”转让给店里的一位制药工,不但有转让契约证明,该制药工后来一直在朝阳大药房工作,还成为政协委员,他对药房历次的体制改革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历史佐证资料非常丰富。
梧州日晶食品有限公司是符合认定条件12家企业之一,前身为国有梧州市肉食制品厂。该厂生产的“龙舟”牌腊制品曾经驰名两广以及港澳地区,起源于“庄记腊味”。而“庄记腊味”是由广东人庄萝岩1901年在梧州开设的“良田腊味店”时,创立的牌子。解放后公私合营,庄记第二代传人加入国有梧州市肉食制品厂,也就将这个老字号的历史资料带入。
钦州的坭兴陶,历史记载是创立于清朝,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仅是历史记载而已。如何找更有说服力的历史材料?后来,寻找者意外发现,坭兴陶曾在1915年和贵州的茅台酒一同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奖牌至今保存于一位私人收藏家手里。
一些老牌子 为何选不上
有人发疑问,梧州的新华电池、梧州火柴厂、“桂林三宝”等牌子也很老,名气也大,为什么选不上“老字号”?杨庆廷说,“中华老字号”的评选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服务等行业,机械、轻工和化工等行业不并涉及,因此名气在外的梧州新华电池、梧州火柴厂并不在考察范围。至于“桂林三宝”中的桂林三花酒,早几年就已经是“中华老字号”。
其他的两宝,豆腐乳和辣椒酱,证明材料正在准备中,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
杨庆廷告诉记者,许多相当有名气的品牌,无法进入“老字号”的考察范围,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历史久远和公私合营等历次企业或体制变化,这些品牌的年份证明资料已经无法找到,确认不了。
最有用的资料找不到,寻找人员只好往“地方志”中去找,但这样的资料在评选中其实“说服力不大”。就是推荐上去的6家,真正板上钉钉的也只有一两家,其他的也因为资料不存或其他原因“凶多吉少”。
另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老牌子尽管名气大,历史也悠久,但由于规模太小,也暂时不符合条件。例如梧州冰泉豆浆,宥于梧州一角,暂时没有进入6家推荐企业之内。
就是要将其进行培育壮大,鼓励它开设连锁,扩大规模,才有机会评上。
杨庆廷说,“中华老字号”的评选,不但看品牌的“老”,更看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经济规模不大,效益难以提高,评选的价值就不大。
保护老字号 任重而道远
杨庆廷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从历史看,广西“老字号”大量分布在餐饮行业。不过,广西要找到一个餐饮品牌推荐评选“中华老字号”却很难,这与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不到位有关。
桂林市饮食界的老字号许多在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清末民初就名气在外。许多桂林名点名菜大都来源自这些老字号,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老字号仍然盛极不衰。例如,处于中山路的“同来馆”、经营马肉粉“又益轩”、以“尼姑面”扬名的“月牙楼”等。不过,这些老字号的规模都不大。
而桂林最早设店经营桂林米粉的“味香馆”,以及专营京津风味的“老乡亲”饭店在1998年桂林市旧城改造中被拆除,至今还没恢复经营。在号称“小香港”的梧州,受广东的影响,也是一座餐饮老字号的“富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老字号”也难成气候。
杨庆廷说,目前,商务部门仍然正在挖掘和寻找广西的老字号,并登记在册。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对老字号的保护与培育,不但要在城市改造等城市变化中保护好“老字号”,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流通方式改造“老字号”传统经营模式,扩大“老字号”的企业经营规模和范围,让这些老字号焕发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