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书店地产诱惑:苏州门店年底开业 引动地产博弈

   2014-03-19 新浪8120

  2014年底,久负盛名的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的第一家分店,将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畔开业。

  一家书店的开业,原本只是文化出版领域的新闻,却在房地产界引发重大影响。

  2012年8月,诚品书店在香港铜锣湾希慎广场开出台湾外的首家分店,引发大陆房企极大兴趣。此时,中国各大商业地产大量建设,又受到电商的冲击,体验式消费成为商业地产项目走出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以文化聚人气的模式,成了最好的一张牌。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各大商业地产开发商纷纷向诚品书店抛出橄榄枝,诚品书店也顺势展开庞大的开店计划。然而,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两家诚品书店,谁能力拔头筹,竞争者心急如焚。

  让业界关心的另一话题是:诚品书店与商业地产的深度联盟,会不会因过度商业化影响其本身的价值?

  围绕着一家书店的地产博弈,正在展开。

  诚品是怎样炼成的?

  深圳知名地产人士、绿景集团总裁郭兆斌是致力于引进诚品书店的积极分子。2013年夏天,郭兆斌专门召集深圳地产和文化界人士与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进行交流。 “做文化不做企业,我就活不下去;但是做企业没文化,我也不愿意活了。”这是郭兆斌对吴清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台北101旁的信义诚品,是诚品书店在台湾的旗舰店。据说,每年造访该店的消费者高达1.2亿人次,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书店。但已拥有了超人气的诚品一直在亏损。在电商的冲击下,全世界的书店的日子都不好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书店看书,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掏钱买书。加上较之其他书店,诚品不但书价偏高,打折也少,愿意在诚品花钱买书的人就更少了。

  就在吴清友已囊中羞涩时出现了转机。他决定改变过往单一的卖书模式,做起了二房东。即把一栋楼整租下来后,仅用四分之一的面积售书,剩下的四分之三转租给其他品牌。例如,拥有五层楼面的诚品敦南店,除了二楼是书店外,其余四层楼都被出租给了文具店、艺术品店、饰品店、咖啡厅、茶吧等相关行业。这些商家也都渴望与诚品为邻,因为哪里有诚品,就昭示着哪里有客流。

  走向复合经营模式的诚品,依靠收取高额的租金来填补“主业”的亏空,扭亏为盈。吴清友说:“诚品的成功是付出了时间和金钱为代价的,我创业十几年,亏损15年,倒贴了十几亿台币,才有了它今天的辉煌模样”。在大陆,有哪个企业家敢做一赔就赔15年的生意?吴清友“梦想家”的称号因此得名。

  感性的人往往更富有想像力,诚品最大的创新是颠覆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概念。诚品越来越不像单纯的书店,诚品平均每年会举行4500场次串联全台湾的各类型大小讲座,累计超过1800次文艺、设计展,及累计超过2360堂课程,很多是学校里不会教的哲学、建筑等课程,这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新文化的休闲场所。幸运的是,这项极为创新的举措,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也是诚品模式的关注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诚品是在走品牌道路。即在赚钱之前,先让它成为一个好的品牌,有了好的品牌后,自然能吸引来大批好的项目。很多租用诚品的周边产业,事实上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但绝不会比嫁接在诚品上产生的效益好。正是因为诚品有非常好的口碑,诚品里面经常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免费展览,这让大家把诚品和“公益性”挂上了钩。”

  据吴清友本人所述,从他的父辈开始,就已经把中国文化的各种元素和理想都集合于家族企业旗下。做文化,是他接过父辈的班,更是源于他个人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仰慕,带着这份坚持和使命,才把诚品在连续亏损15年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正因为他很文化,所以他表现出来的诚品书店就像文化百货。”郭兆斌说,“过去我们对百货公司的理解,停留在七八十年代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公司,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沃尔玛、吉之岛、家乐福这种世界级的商品零售店,它们冲击着国内的百货公司。恰恰是在这里,吴清友对百货业有了全新的了解,他汲取国外与国内的经验,把文化事业按照百货业的模式来进行打理。今天,他成功了。”

  被开发商盯上的诚品

  诚品真正扭亏为盈则是因为近几年其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其他书店不同,诚品的模式并非单一卖书,书籍的销售只占利润总额的30%,其余则来自其经营的多元化商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诚品看似做书店,实则是一种房地产模式。

  这让竞争激烈的大陆商业地产开发商看到了商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1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