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实体的创新有些是主动的,有些则是被逼出来的,”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表示,“如今任何一个二线城市的商业都面临着白热化的竞争,不创新就将面临生存困境。”
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 朱凌波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看待大悦城等商场此次与阿里巴巴的合作?
朱凌波:实体商业跟互联网结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实体店做电商,目的是让线上线下形成互动,实现线上和线下一体化。这与京东、淘宝这种纯电商模式是不同的概念。
当下,大家对手机的依赖性非常高,如果购物中心把移动平台运用好,肯定会形成一种趋势。但移动支付的应用只是技术手段的一种创新,随着微信的兴起,大家的手机每天都接收大量的信息,也会导致使用者产生抵触情绪。
中国房地产报:除了技术的创新,还应该包括哪些创新?
朱凌波:事实上,服务的创新是可以无穷尽的。
有一次在日本一个购物中心购物,店员给打包好以后,又在包装外加了一层防雨膜。面对大家的疑问,店员解释称:“先生,对不起,我们听到现在商场放的音乐,就知道外面下雨了。”这种细致的服务就会让消费者感到很舒心。
现在很多国内的购物中心很难体会到服务的感觉,一些商场过于关注环境的改造、品牌的创新,但真正人性化的贴心的服务,反而没有。其实现在创新无非有几种:建筑的创新、空间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业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而恰恰是服务的创新,是现在国内商业最为缺失的。
电子商务的创新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改变不了消费本质的东西,如果没有服务的创新,光有支付手段也难以解决问题。创新应该是产业链共同的创新,而不是孤立的。
中国房地产报:现实情况是,现在大家都在争相涉足电商,没有人愿意落后。
朱凌波:事实上,圈内也都在关注这个现象。进入电商主要有两种心态:一种人是别人做了,我不做不行;还有一种是对电商根本没有想明白,还处于做与不做的困惑状态。商业地产圈子里大多数人都还处在困惑期,当然大家都想尝试,起码没坏处,如果尝试了,可能对业绩、客流会形成拉动作用。面对电商的冲击,实体经济就是要用自己创造的新的生活方式去将消费者拉回来。所以,创新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你不创新就面临生存困境。
电商对商业地产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以及现在电商不征税等有利条件,成就了电商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对服饰、用品、书刊等零售类的实体店带来的冲击比较大,但高端商品类受到的影响就较小,更多人还是愿意去实体店消费。另一方面,电商的冲击逼着购物中心创新,去做体验式商业,强化自己的个性特色,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实体商业如何做好体验式经济?
朱凌波:目前,购物中心给消费者提供的体验业态还是有点太少,创新也不够,以前的商场只要是把商铺招满,也不会去想创新的问题,但是现在必须去思考这个问题,同样的店同样的商品,用不同的装修不同的服务方式就可能带来新的生意。
购物中心要做好体验式商业,还需要回到体验式的本质上。所谓的“体验式”也就是人类生活形态的体现,包括社交、文化、现场、户外、大自然等几种形态,购物中心或商业综合体要紧跟人们的生活节奏,把这些生活元素充分融入其中,就是很好的“体验”了。
手机支付等各种工具和手段强化了消费的便利性,但是任何创新科技的发展,对最基础性的业态和消费者最本能的需求是很难改变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人们对原生态东西的追求依然存在。现在购物中心已经朝向全业态化发展,比如将大自然搬到室内,包括水景、滑雪场等。其实将来购物中心的发展很简单,就是一个大盒子,可以把人类所有东西都放进来。
另外,要想把体验式商业做好,还需要从细节下功夫。包括购物中心动线设计、互动空间、展现空间、业态组合、活动营销、个性化服务等。营销活动是很关键的,不同的营销会有不同的效果,营销活动可以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还有场所氛围的营造。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看待大数据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如何?
朱凌波:以大悦城为代表的购物中心在大数据方面很下工夫,一个是确实想尝试新的体验,第二也尝到甜头了。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增加了推广有效性和精准性。而未来分层消费和主题消费将是主流。近两年商业地产最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和差异化出现了非常好的势头,在一、二线城市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案例,如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北京侨福芳草地等,都是在主题化、创新方面非常有代表性的项目。商业地产的创新,从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都说明中国的商业地产在不断成熟、开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可喜的现象。
目前,商业地产还处在青春期,还在穷尽力量追求快、追求时尚、追求电子化。我认为按照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商业地产还有15年左右、最长20年将进入平台期,甚至出现下滑期。现阶段,无论是现场交易,还是生活方式甚至文化都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