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进入上海的“闽东四龙”后,厦门房企也“抱团出击”。
福建“土豪”又来上海抢地了?
没错。但更准确地说,这次组团而来的是“厦门帮”。3月19日,厦门国贸地产以27亿元的总价将位于佘山北的三幅地块一并“打包”;3月21日,同样来自厦门的象屿置业又以29亿元的总价包揽了位于新桥的两幅地块;此外,近期频频出现在上海土拍现场的厦门房企还有建发、中骏和禹州。
去年,阳光城、正荣、融信和泰禾四家总部位于福州的闽系房企在上海总耗资近200亿元,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今年,同样手握资本、来势凶猛的“厦门帮”又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
为进上海不惜血本
在参与土地拍卖的厦门房企中,只有厦门国贸一家是首次进入上海,但首次出手便是“独吞”当日出让三幅地块的“大手笔”。
厦门国贸所拿三幅地块分别为松江区佘山北37A-01A号地块、松江区佘山北54A-05A号地块、松江区佘山北57A-02A号地块,总价共27亿元,楼板价分别约 11660 元/平方米、11094元/平方米和 11339 元/平方米,土地总面积13.36万平方米,容积率均为1.8。
三幅地块和去年恒大所拿的地块相邻,与赵巷的金地天境、龙湖滟澜山等项目也仅相隔一条河流。周边没有一手公寓在售,别墅区在售项目均价3-5万元/平方米。
然而,尽管这三幅地块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优美,并与别墅区“为邻”,但在规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根据出让通知,三幅地块的容积率均为1.8,也就是说未来地块内所造的建筑以小高层为主,而非高端人群喜爱的类别墅。
但若是建造刚需或改善型项目,也存在硬伤:三幅地块周围几乎全是田地,配套为零;地块距离最近的轨交9号线佘山站约3公里,无法依靠步行到达,附近也无其他轨交的新规划。讲究实用和性价比的刚需购房者自然不会愿为这样的项目开出高价。
“饥不择食。”一位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或许能反映出厦门国贸对进军上海市场的渴望。
根据厦门国贸地产的母公司厦门国贸集团2013年半年报,公司2013上半年在房地产板块的营业收入为33亿元。为了进军上海市场,厦门国贸用去了2013年近半的房地产营收。
非房地产国企更凶猛
同为闽系房企,但来自厦门的房企和来自福州的房企在战略上有着不同的特色。
四家福州房企均为民营房企,而在“厦门帮”中,除了中骏和禹州外,其他三家均为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国营上市企业,周转较为缓慢。其中,建发的名气最响,主业为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开发,2013半年报显示,建发房产报告期间的销售收入为44.14亿元。
建发进入上海土地市场的时间也最早,于2010年在新江湾城开始开发项目,目前在售的项目包括建发珑庭和建发璟墅。此外,去年8月,建发以10.62亿元夺得的上海杨浦延吉街道222街坊商办地块,也即将于今年上市。
厦门国贸的主业则是供应链管理、房地产经营和金融服务,项目分布于厦门、南昌、合肥和芜湖。
象屿的主业包括物流、房地产和金融业德国,其中主营物流的象屿股份单独上市。象屿此前在上海也有多个项目,位于松江和川沙等地。
克而瑞厦门机构首编潘毅斌告诉《东地产财经周刊》记者,厦门市场有自己的特性,属于产品导向性城市。从供求方面来看,厦门市场一直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建发和国贸都是深耕厦门的本土房企,在厦门拥有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建发房产,近乎是厦门的‘一哥’。”
“这些房企的共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凭借着国企的背景,所取得的地块都相对比较优质;其二,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都是刚需和首改型产品,虽然有个别高端项目,但是产品力还是有待提升,而且精装修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其三,产品线的打造还是处于发展阶段,优势不明显。” 潘毅斌表示。
前景仍待考验
无论是福州房企还是厦门房企,都是在本地进行了深耕后,把进入一线城市的第一站选在了上海。
一位闽系房企高管在接受《东地产》采访时曾表示,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相对远,广州和深圳许多龙头房企驻扎很难打入,而上海的市场是最为开放的。
“有一句话曾说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对于还处在‘青春期’的房企而言更是如此。”,潘毅斌则告诉《东地产》,“类似建发、国贸、象屿以及中骏等企业加大在上海的投资力度情况,一方面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毕竟一线城市的品牌号召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像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开发风险较小。再者,厦门商住供地少,走出去的战略格局是发展的必然性,目前在上海的闽系房企也可以聚焦成为一股新势力崛起。”
不过,潘毅斌同时指出,从上海的房地产情况看,厦门房企在未来上海发展的前景较为一般,此前已经在上海发展多年的几家厦门房企,现在其实企业知名度和产品溢价水平都比较一般。“毕竟对比一线城市的开发企业,这些房企还是无法与之相抗衡,项目品质一般,溢价能力薄弱,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还是应该多向其他品牌房企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