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球实体书店行业遇冷不同,上海这两年来的书市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静安区、淮海路等闹市地段大型书城相继开张,民营书店季风书园、鹿鸣书店择址新开,外地品牌博库书城、大众书局在沪上增加分店,艺术书店入驻中华艺术宫,泰晤士小镇有了“最美书店”钟书阁……
这样的现象,与上海市针对扶持实体书店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关。“两年来,上海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手段,稳住实体书店数量、止住行业下滑态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介绍,“今后,还将有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出台。”
上海实体书店也曾出现关张、萎缩等窘况。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沪上新华书店由171家锐减为120家、上海外文书店由57家减至43家、上海图书公司门店由10家减至5家。民营书店受到的冲击更大,从2004年起,席殊书屋、思考乐书局、贝塔斯曼、企鹅书店、淘吧书店、三味书屋、生乐书店、罗素书店、开明书店、鹿鸣书店、左岸书店、诗歌书店、新世纪书苑、庆云书店、季风书店等一批文化地标不断关闭。
更多新兴商圈的出现抬高了市中心店租成本,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载体也在改变读者的习惯,实体书店如何生存、发展?
一般的书店,还是应该在市场中接受竞争的考验。但对于市场调节不能及的功能,也要承担起补偿的作用。譬如在闹市商圈,利润稀薄的书店难以承受高额的店租,是不是就该关张?如果上海商业区的书店都被挤出局,上海又拿什么来塑造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
2012年2月28日,上海打响了保卫实体书店战役第一枪。当天,《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及《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发布,正式出台扶持本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次年,又更新推出2013版《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
除了在全国率先以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实体书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12年至2013年间划拨的共计2350万元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
上海的扶持政策对外来书店品牌也是“一视同仁”。近年来在沪颇具人气的大众书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推出24小时书店、女性书店和电影主题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