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将于九月前在港上市 地产大业谁来主导?

   2014-04-24 时代周报9330

  中信集团大象起舞,翩跹之地在香港。  

  注资老牌红筹股中信泰富,中信集团冀期实现在香港整体上市的计划,最终落槌。   

  4月16日,中信泰富公布了这桩高达2269亿元的巨无霸收购方案细节,其交易对价包括499亿元现金和1770亿元的股份,注入的资产包括银行、电讯、证券、汽车、特钢、隧道、房地产及工程承包等一长串名单。从披露公告到敲定上市细节,中信集团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该交易最终完成不晚于今年8月29日,届时中信泰富将更名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   

  一直处于迷雾之中的地产业务整合,也将重启。这一次,经过多年蛰伏的中信系地产旗舰平台中信地产,能否走上前台?巨大的变化应早已酝酿,只待揭幕时。  

  地产大业谁来主导?  

  作为中信集团非金融板块的重要业务,“中信系”地产业务整合问题会否提上议程?   

  4月16日在香港,中信集团兼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又一次被媒体追问了旗下地产整合动向。“在交易完成后,新的中信会将重叠的业务进行整合,如互相竞争的房地产等。现在在一个公司中,这些业务将通过并购、剥离等方式产生价值。”常振明如是回答。   

  这个问题,已被反复问了6年之久。事实上,在接手中信泰富那天起,同为控股子公司的中信泰富和中信地产间的同业竞争难题,就是摆在常振明面前一道待解的棋局。故事源起,还得追溯到2009年4月8日那天。在那个别样的春天里,属于荣智健的中信泰富时代黯然谢幕。因错押澳元走势而损失近20亿美元,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一职。   

  荣智健是中信集团创始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之子,其一手创办的中信泰富也是中信集团在香港最重要的平台,是最国际化的一个子公司。在荣智健手里,中信泰富的商业帝国版图,20年间从房地产、贸易延伸到隧道、民航、水厂、发电、公路等战略资产范围。在荣智健辞职之前,中信集团在这家红筹蓝筹加身的子公司里并不具强势话语权。   

  因援手陷入巨亏泥淖中的中信泰富,中信集团持股量也由29.44%跃升至57.56%,为控股地位。常振明接任荣智健,成为中信泰富新掌门人。时年52岁的常振明,被称为“救火队长”,商界罕见的围棋七段,是国家围棋队前国手。国内著名棋手刘小光评价常振明下的是“聪明棋”,思维灵活,手段很多。   

  在参加2010年中信地产品牌发布会上,常振明曾就整合给出这样的答案:短期互相投资合作,长期整合归一,“2009年下半年,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的主要管理人员开过一次碰头会,申明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合作的力度,以互为投资者的方式协同作战。”   

  他说的原有基础,指的是中信泰富2009年中报中披露的一份协议。根据协议,两家可分享经验、市场信息以及其他资源等,如中信泰富可受益于中信地产健全的销售网络。至于长期的整合统一,常振明在当时没有做详细透露,只表示中信集团旗下仅会有中信地产这唯一的地产平台。6年过去,两方公司整而不合,各自业务依旧恣意重合发展。眼下,时局风云变幻,在常振明主导的新一轮整合中,方案是否有变,谁会扮演更主动的角色?   

  这个答案,常振明目前并未揭晓。中信地产相关人士日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上市与地产整合事宜,听从集团公司整体安排,他们没有进一步消息可对外透露。   

  但按照外界猜测,整合之后地产事宜由中信地产主导的可能性仍较大。“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炯前几天到中信地产上海公司视察,并希望该公司加强项目拓展力量,可以理解为一个信号,”有熟悉中信集团的分析人士周先生(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称,以往上海在内的长三角范围,是不成文规定中中信泰富重点发展的区域,这是其一。其二,从规模上看,中信地产年销售额380亿元,土储2000万平方米,均远远大于中信泰富去年10亿元出头的销售额和仅314万平方米的土储水平。   

  “但地产业务的整合并非易事,中信系盘根错节的关系下,整合不是短期就能达成的,要想达到两全其美就更难,”全国房地产商会理事李骁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纳入到同一上市公司,原则上整理的难度不是太大,但央企的资产整合难度往往并不因价格或股权架构,央企体制做派,集团内部不同的管理人和利益主体纷争,或许才是难题所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93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