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试行24小时不打烊 实体书店根本出路在哪?

   2014-04-30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4470

三联书店试行24小时不打烊 实体书店根本出路在哪?

  三联书店自4月8日起试行24小时不打烊,李克强在一封信中寄语,希望三联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

  24小时不打烊是实体书店为改变经营现状所作出的最新努力。目前,大部分实体书店从上游出版社采购图书的成本大概在7折至8折,而电商由于采购规模大,采购图书的成本仅在4折左右。此外,房租不断上涨,一些读者向网络和移动终端迁徙,留给实体书店的利润空间已微乎其微,大部分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困境。

  很多投资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曾经风光无限的实体书店还能迎来第二春吗?实体书店还是否具有在市场上存在的必要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附着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图书是人类历史代代相传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生活经验、生产知识、情感体悟和人生智慧。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描述,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照此定义,图书作为一种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其价值主要在于满足消费者在精神层面上提升知识涵养的需求。

  然而,传统的实体书店在图书销售时却忽视了精神价值的挖掘和传递,网络书店等渠道又在满足人们降低图书购买成本、提高购买便利性等较低层面需求上对实体书店拥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对自身拥有的精神资源禀赋视而不见,反倒是在不占比较优势的价格、渠道等象限与对手展开竞争,有些实体书店的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了。从这个角度看,投资书店的核心起点在于,它们在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中仍然享有资源优势。

  其次,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目前一批新型实体书店的开路先锋已经出现。他们的经营者和投资人也曾因客源的流失而苦恼,但经过摸索还是找到了能够让实体书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武器,即书店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人是空间的元素,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容器。以往,书店的经营者并没有注意到书店其实扮演了文化场域的核心角色,它可以负载文化所延伸出的诸多功能,如社交分享的需求、身份识别的需求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等等,这一角色无疑有助于增进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有助于构建城市的包容性与活力,对于社会个体公民品格的养成也有促进作用。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后面所说的需求都是新时代最具潜力的市场增长点,拥有直接变现的价值,并且唯有实体书店才能承载得起。实体书店的脚下其实是一片广袤而美好的市场。

  书店可以通过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来吸引读者的关注、停留和消费。各种社会体验性文化交流活动,给实体书店带来了网络书店无法实现的人文价值。人们聚集在实体书店里的理由,不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交易,附加了文化情感的沉积,附加了人们精神世界社会性交往的诉求。适应这种变化,实体书店在经营方式上的尝试,考验着经营者的商业智慧和文化涵养。比起以往的实体书店投资人,今天的书店人不仅需要坚韧的毅力,还需要更开阔的社会视野和更大的社会资本,以应对实体书店功能性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投资实体书店能够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经常光顾实体书店等“大文化”场所的消费者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涵养,经营实体书店能够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全社会积淀人文底蕴,创造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消费习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风潮。投资实体书店在无形之中就为社会创造了文化价值,同时还能为投资主体建立大气、亲民、好学、负责任的社会品牌形象,积累投资主体的社会资源,这一点自不待言。

  另一方面,经营者改变的是实体书店单一的销售方式,改造的是实体书店的社会文化功能,没有变的却是对盈利的追求。在新的环境下,已经有书店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伴随着一些民营书店的经营困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反而开始布局实体书店。实体书店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小资本退出、大资本进入”的发展阶段。由于书店规模的扩大,采购、物流、人力、业务管理等成本将会下降或被摊薄,利润空间也会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图书账期也较过去大幅延长,甚至延长至一年左右,资金沉淀压力大大降低。

  总之,投资书店的根本出路,在于认知销售图书这类特殊商品的自然规律,理解图书作为文化核心的辐射能力。所谓实体书店的经营转型,不是转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是改变原来仅仅把图书当作一种普通商品销售的方式,重新挖掘和包装浓缩在图书中的精神价值,提升文化产品供给的技术含量,延伸文化、创意、生活方式的产业链,向精神文化综合服务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4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