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新开张的世博源无疑是上海商业最大的亮点。这座由世博轴“变身”而来的“销品茂”人流如织,“五一”游客数超过30万人次,上午10点半地下车库全部爆满。但记者经过4月30日和5月1日连续两天的近距离观察发现,这个南北绵延1100米的条形“销品茂”冷热不均,要想让人气常旺还有很长的转型路要走。
休闲比重可否提高
世博源在业态布局上改变了以零售商户为主的传统模式,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及功能配套商户的比例达到54%。“五一”上午,记者看到个别商店冷冷清清,一些新开的女装、女鞋和服饰类商家甚至营业员比顾客多。
世博源中的休闲设施倒成了关注热点。三区室内高达16米的大型喷泉气势磅礴,周围始终有许多人在拍照、休憩;L2层的小火车更是排起了100多人的“长龙”;还有亲子型的“沙坑”游戏,也挤满了家长和儿童。由于建设进度的原因,仿真溜冰场、旋转木马、蔬菜迷宫等娱乐设施还没有全部到位,一些消费者说:“好玩的东西太少了。”
世博源是由世博园区演变而来的,来这里的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观赏心”远大于“购物欲”。在这个人们已经将“观光”习以为常的区域,购物到底以什么为主,休闲如何来带动消费?这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价格“中枢”可否下移
世博源三区,除了范思哲、雅格诗丹已经开张,阿玛尼等15家国际品牌也即将登场。在中档品牌尚且担心“吃不饱”的情况下,国际大牌又如何立足?据介绍,这些品牌主要是为周边正在建设的四家五星级酒店客人预留的,但这些酒店多数要在两三年后建成,当中这段“空窗期”如何度过?世博源中,不少国内服装、鞋类商品的价格也属于中等偏上,与许多百货公司商品相类似,这种定位在这一区域是否具有吸引力,一些空空荡荡的商场已经初显端倪。
餐饮价格与人气指数呈“跷跷板”趋势。外婆家、避风塘、家有好面等中档餐饮门口常常排队等位;台湾美食广场等“组合式”餐饮生意兴隆。世博源里中高档的餐饮主要依靠节假日和周边大活动的客流,而平时则“门可罗雀”。毕竟,这里的游客以工薪阶层居多,需求或将引发价格“中枢”下行。
文化“砝码”可否加重
一边是中华艺术宫(中国馆),另一边是奔驰文化中心,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恰好为文化消费奠定了基础。世博源有意在文化消费中竖起自己的旗帜,开业之初就举办了“19世纪欧洲艺术展”、星光音乐会、凯迪拉克汽车展等。上海现有的“销品茂”数量不少,但真正有文化特色、开拓文化营销的非常少见,世博源能否“以文兴商”?
世博源硬件基础好。黄浦江畔的庆典广场是一个天然大舞台,草莓音乐节和爵士音乐节将继续在这里激唱;世博会留下的6座晶莹剔透的阳光谷,借助广域LED智能投影,成就了亚洲最大最复杂的户外影像。把这些文化元素与新的消费需求“嫁接”,兴办音乐会、鉴赏会、影视节、时尚发布会等,会创造巨大商机。
与世界广泛接触、深度融合的世博文化,是世博源的遗传“基因”,成为其开拓市场的独门“利器”。据悉,世博源今后将定期举办世界各地的旅游推介。
中外民俗、节庆文化也将借助世博源的舞台走向市场。端午节的亲子包粽子比赛、中秋佳节的民俗表演、国庆长假的世界风情表演周,将纷至沓来。世博源试图大打“文化牌”,另辟蹊径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