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财富网报道,63岁的王石身材削瘦,精神矍铄,头发胡须略显灰白,与财新记者两年前在一次沙龙上的印象相比,他几乎没什么变化。其时他在哈佛游学,谈的话题除了登山、慈善,还有民粹主义、中国的未来。
4月12日,已转到剑桥大学彭布鲁克学院做访问学者的王石,在财新传媒的北京总部接受了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的《舒立时间》视频专访。这次他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剑桥最具特色的学堂晚餐(Formal Hall,又称高桌)文化。
万科王石
“就跟‘哈利·波特’里的阵势一样,大长桌子,几百年的银餐具,墙上都是先贤的画像,饭前老师带大家念一段拉丁文,藏酒都是特别好的,带劲。”他说。
“高桌”是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传袭下来的一种古老英式文化,程序严谨繁复。经常参加的同学,除了有良好的人脉,还需要有健康的胃、充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
接受财新《舒立时间》节目视频采访的当天,王石身着深色合体西装,脚穿一双花条纹袜子——那种典型的英伦绅士才敢穿的花袜子,低调而出挑。在创立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近30年之际,他向《舒立时间》表示:“2015年,万科真正稳定持续、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才开始。也就是说,实现我的抱负和理想,明年才刚开始。”
“你有名不是因为你的产品”
2003年,时年52岁的王石登顶珠峰。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热衷极限运动。作为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的王石,是房地产行业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家,而他的影响力实际上早就超越了房地产行业。
但王石对《舒立时间》坦承,直到2008年,他才真正的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和公司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他认为,这个所谓的“名声”和自己企业的规模、自己的经营能力并不相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当天,万科宣布捐款200万元。不少网友认为,这与2007年超过48亿元净利润的万科形象不相称,万科应该多捐点。
为回应这一质疑,5月15日,王石通过一篇博文《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表示:“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石这一表态激发了网友群愤,“灾难常态化”“10元捐款上限”等说法迅速让万科陷入一场空前的公众信任危机中。
迫于压力,5月19日晚,王石公开道歉。5月21日,万科发出“补捐”公告,称将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该工作为纯公益性质,净支出额度为1亿元人民币。
至此,“捐款门”事件告一段落,但却给王石和万科一向健康的形象带来了损害。而就在汶川大地震半年前的2007年12月,王石在一次会议上抛出楼市“拐点论”,也激起行业大讨论,并引发市场震动。“拐点和‘捐款门’带来的那种影响和负面冲击之大,我是第一次感觉到。这两件事把我打回了原形,让我知道自己是老几。”王石说。
从1984年到2008年,王石内心的自我认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在现在这个“博出位”的年代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两次风波之后,王石对外发表言论收敛很多,但他骨子里仍是个真性情、爱说话的人。在万科内部,王石和毛大庆被公关视为最难控制的“领导”,而财务出身的总裁郁亮则出言谨慎,性格迥异。
现在的王石最喜欢聊的不是登山,更不是房地产,而是在哈佛和剑桥游学认识的人、经历的事。一般人都认为,王石已然功成名就,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人生进入花甲,还有什么没实现、不满意的?
然而王石却对《舒立时间》说:“万科要做标准化、产业化,这要到2015年才开始。像海尔、TCL,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在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标准化、产业化、质量过关,其他行业20年前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到明年才能开始解决。”
“我的参照系很简单,就是和日本的企业比,因为我们同属东亚文明。”王石认为,中国的工商界本身社会地位就不高,尽管好像你是凸显出来了,但主要是因为你掌握了相关资源。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自嘲地表示,“但是我更多的是在被媒体消费,而不是有更多的正能量的东西被社会接受,更多来讲是拿你开涮,拿你来讲笑话,时刻逮着你的一个‘红烧肉’,实际上是在消费你。”
不要抱怨中国传统文化对工商界的偏见
在王石的青年时代,“商人”并不是一个能够被中国上层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职业,特别是在他这样军人家庭。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后,王石开始意识到,“自己此生定位就是做一个企业家了”。
“你的编号是002,001是深发展。在各个地方打交道、接触的人,都是在最高级别那样一个层面,这个是有感觉的。”王石说。
有了些自信的同时,不断的自我怀疑和否认也伴随其中,直到2008年的“捐款门”和“拐点论”,这种不自信的情绪被激发出来。然而,这些问题似乎并不能从企业经营或登山中找到答案。2011年,60岁的王石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开始了陌生的访问学者生活。
“到了哈佛之后才发现,登知识的山比登物理的山要难得多。在哈佛补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年的项目也被我延成两年了。”王石认为,学习的目标可以理解为精神文化的传承,对于身处的工商阶层也开始有一个重新认知,而过去他从未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王石自认为已经能找到一些问题的解答。而如果能够与西方文化和思维逻辑做类比,那就更能有所感悟,对中国社会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他也能够有新的思考。“比如说万科2008年降价,消费者就有意见,要补偿。我们原先就不理解,涨的时候不找我,降了你找我了,这不符合契约精神啊。有业主打砸售楼处。我们报警,但后来发现,警察就在那看着,根本不管。”
王石很不理解,警察怎么连起码的公共秩序都不管?“现在我理解了。谁是强者?开发商;谁是弱者?消费者。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同情弱者原则。”
在追寻“到底中国的逻辑是什么,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什么”之后,王石看起来更加有自信了,也更享受在西方的学习生活。
“在哈佛,我完全是防御型的,对任何人都是防着、躲着,因为没法正面和人家交流。”到了剑桥以后,王石自觉就放松了,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中国发生的事情,太让他们意外了,西方的逻辑根本解释不了,他们有很多话要问我,很带劲。”
王石才去剑桥三个月,就认识了很多人,因为他每天都在学院食堂吃饭。“晚上7点半,一声锣。我想那个锣肯定是中国带来的,特别响,‘哐’一声门开了。吃饭必须穿正装,外面套黑袍,像我这样肯定不行。”他拉着自己的衬衣领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