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据仲量联行亚太区物业与资产管理部首席运营官兼总监AlbertOvidi介绍,过去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美国的帝国大厦以其381米的高度,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一直雄踞世界摩天大楼之首。
如今这一高度早已过时,人类进入到所谓的“超高”和“特超高”建筑(分别指高度超过300米和600米的建筑)时代,帝国大厦已被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取代,高层建筑正成为各个城市和国家的象征。
目前,亚洲地区在“摩天大楼指数”中占据主导地位。仅在中国,高度超过300米的在建摩天大楼数量就超过67座,在全球居于首位。
他指出,近年来摩天大楼的业态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过去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并作为办公楼,目前绝大部分的超高建筑物为多用途建筑,包括酒店、办公楼、住宅以及商场等等,且发展趋势至今仍没有减弱的迹象。在过去十年间竣工的世界10大摩天大楼中,有8座大楼目前是综合用途,现在几乎所有在建的摩天大楼均规划用于综合性用途。
“楼宇管理者必须在此类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管理水平不再是一场低级别的普通足球联赛,而是世界杯级别的管理水准。”Ovidi表示,摩天大楼除了明显的“轰动效应”外,超高和特超高建筑本身面临一系列独特的挑战,除传统的安全问题外,还有人群管理、外墙保洁、人员疏散、垂直交通等诸多挑战。
他举例说明,哈利法塔可容纳35000人,人数相当于列支敦士登的国家总人口数,如同一座垂直村落。其外墙玻璃彻底清洗,需要36名工人耗费3个多月的时间。
当前,随着建筑施工速度的日益加快以及建筑材料及结构的不断变革,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楼仍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预计2018年,沙特阿拉伯吉达王国塔高度将突破1000米大关,人类的摩天大楼建造工程技术将被推至极限。但对“超高建筑”的过度追求也会引起一些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