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上市十年:多次结缘资本市场 中小板助力产业升级

   2014-05-26 新华网5630

  从2003年底的41家门店,到如今线下超过1600家门店,苏宁云商用十年的成长印证了中小板作为直接融资平台对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持。十年峥嵘,风雨兼程,当苏宁成为中小板标杆、一次次屹立于转型升级的浪尖时,资本市场作为坚强后盾,始终与企业成长相伴。在中小板十周年之际,记者对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进行了专访。

  多次结缘资本市场 融资价值凸显

  在苏宁云商企业发展历程展览室中,有一把裂开的木槌,这是张近东在企业上市时敲过的,登陆中小板和掘得资本市场第一桶金的喜悦让张董事长激动地敲裂了木槌。

  “苏宁是从1999年开始准备上市的,2000年开始申报,经历了各种检验和规范,终于在2004年成功登陆中小板,当时心情太激动了。”张近东说。

  2004年7月7日,苏宁成为首家以IPO方式登陆中国股市的连锁企业,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正式发行2500万股A股,募集资金接近4亿元。

  上市十年间,苏宁先后实施四次增发和一次公司债,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97.93亿元,为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张近东说,募集资金的到位,不仅给予公司充足的资金支持,支持企业持续、稳健、高速的发展,还通过公司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的合理规划,使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再融资实现了资本与企业发展的有效互动,为公司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苏宁零售门店跃增到1604家,营业额超过千亿元,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家电零售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以956.86亿元的品牌价值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商业零售品牌。

  中小板助力产业升级 标杆企业出炉

  登陆中小板为苏宁插上了崛起的翅膀,资本市场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发展得到规范。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让苏宁的管理有据可查,为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

  张近东说,面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要求,苏宁没有想过一蹴而就,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控、核心竞争力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和完善的计划并一一落实。正是由于构建了严格的办公流程可追溯体系,苏宁更快地实现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

  十年风雨,苏宁从中小板走来,其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前,部分产品位居国内第一。正是一批像苏宁这样的标杆企业存在,中小板成为孵化中小企业行业冠军的摇篮,积极推动着中国产业转型与升级。

  据张近东介绍,上市九年后的2013年,苏宁云商业务已拓展到香港、日本等境外地区,同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网络销售平台,总资产822.52亿元,较2004年增长108.94倍,累计现金分红28.88亿元。截至2014年3月底,公司总市值为518.29亿元,较2004年增长33.08倍。同时,苏宁累计纳税近22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8万人,是国内吸纳就业和依法纳税最多的民营企业之一。

  随着企业不断做大,现在的苏宁或已不再是中小企业,是否应该转板一度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对此,张近东说:“国外像苹果和微软这样的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后,从未听说要转板。我国中小板能够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本身就证明中小板是成功的,这些企业作为中小板的标杆,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登陆。”

  深化并购重组 线上线下融合促转型

  从2004年至2009年,苏宁云商连续6年雄踞中小板市值第一的宝座。无论是第一次转型还是第二次变革升级,苏宁均积极主动求新求变,实现规模、业绩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2009年二次转型,面对互联网发展,张近东意识到20多年来都坚持实体门店经营为主的模式需要改变,于是率先提出商业模式的变革,并将苏宁此次的转型称作“第三次创业”。2011年,他再次提出“科技转型智慧升级”的新十年战略。

  历经两年的探索,张近东为苏宁确立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新型商业模式,制定了“一体两翼”的互联网路线图,打造O2O的全渠道经营模式和线上线下的开放平台。此后不久,阿里、腾讯和万达也相继提出O2O模式。

  如今,苏宁零售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提速的深化阶段,从战略布局进入到战略执行阶段,先后进行了采购、运营的组织融合,布局了店面、PC、移动、电视多渠道入口,构筑了覆盖全国的社会化物流体系,完善了海内外研发基地。

  尽管外界对于苏宁是否能够顺利转型仍心存担忧,不过这并不影响张近东的信心。“未来,苏宁还将继续依托资本市场先进理念,发挥并购重组的功能,服务于云时代的企业转型升级。”张近东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6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