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市场庞大却无一家盈利:真蓝海还是伪命题?

   2014-06-03 新快报4410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两句唐诗揭示了千多年前,为博美人一笑,倾举国之力运送荔枝的艰辛。

  在科技大发展、人类上天下海无所不能的今天,我们能随时开启一段想走就走的旅程,却依然未能随时随地想吃就能吃到时令鲜果,这多少有点讽刺。

  阿里集团旗下淘宝天猫卖家数量2013年时已超千万,当中农产品卖家不足40万个,其中大部分还是主要经营零食/坚果/特产类;拥有十多家全货机的物流巨头顺丰速运,去年中才开始尝试向几大主要城市供应新鲜荔枝;刚以286亿美元市值登录纳斯达克的京东,刘强东在敲钟后对媒体宣布的首件大事是,本次融资的32亿美元将用于金融、技术开发,以及进军生鲜市场。除了寥寥可数几家巨头的这些动作外,在此之前试水过生鲜电商的,如优菜网、好帮手、谊万家、永辉半边天、天鲜配等,早已被遗忘。

  “不做生鲜等死,做了生鲜找死”,这句业内流传的说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现状

  市场庞大却无一家盈利

  无论是失败了的“先烈”,还是雄心勃勃的初涉水者,甚至旁观者,相信整个中国电商业界,没人会否认,生鲜电商是最后一块蓝海。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农副产品价值总额为2.45万亿元,但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仅占1%左右,该领域的电商市场潜力让巨头们眼红不已;同时,生鲜食品网购超过300%的增速又让更多的中小型电商企业和创业者们心动,不愿坐等被巨头挤压至死的,前仆后继地投身生鲜。

  然而,从事生鲜电商可能真的是在“找死”。2014年,国内生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但庞大而诱人的市场背后却是整个农产品电商平台的亏损现实。据报道,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超过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已达3000家,却几无一家盈利。

  总结国内此前生鲜电商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之前,是最简单直接的与菜市场PK的电商思维,可惜中国大妈们没有网上买菜的习惯,最终悉数败下阵来;2010年后开始以有机生态为品质标签,以特色蔬菜、水果、肉类为主要品类的专业生鲜电商,如沱沱工社,本来生活,菜管家,易果网等,依然无一能谈得上成功的。

  2013年上半年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生鲜电商是否是个伪命题“的电商业内大讨论,希望能为生鲜网购找出一条出路,但最终并没有得出具建设性的定论。

  此后,巨头们开始从荔枝、原浆啤酒、生蚝等单品切入尝试,小电商们继续苦苦挣扎,市民们继续到菜市场、超市选购盘中餐。近期《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正式开播,再次引爆了新一轮的生鲜电商热。根据天猫食品的统计数据,《舌尖2》第一集结束的周末,累计540多万人次登录了相关页面。而第二集的播出也吸引了近200万的用户上网“觅食”。

  但在觅食过程中,广大吃货们也渐渐意识到,受限于生鲜商品易腐烂、地域性、季节性等特性,不同城市间冷链物流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上文提到的种种困难,要让自己挑剔的舌尖尝遍中国美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只能靠看纪录片解解馋了。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中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当前国内生鲜电商面临的困境,“现实表明,生鲜电商看起来像美丽的大草原,其实却到处是沼泽,极易陷入,需要小心行走。”

  原因

  三大难题成发展掣肘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国内生鲜电商存在三大困境:物流体系很不给力,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控制十分困难;运营模式和定位相当困难。

  Amazon Fresh是全球极少数称得上成功的生鲜电商之一,就在上周,亚马逊中国入华十年来的首笔投资投向了上海一家本地生鲜电商企业美味七七,并且只占少数股权。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冯思哲向记者坦承,投资的目的仅为向本土企业学习如何在中国经营在线生鲜业务,目前并无马上开展或借投资扩大合作的想法。

  冷链物流成本高一倍

  一位生鲜电商人士告诉记者:“生鲜电商的关键是冷链,中国的国情、消费力决定亚马逊不能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照搬过来。在美国,生鲜做得好的城市,大部分都是独栋的房子,离超市远,网购成熟度高,亚马逊送货的大冷藏车也能直接开到门口。在中国,这种大货车根本开不进去,配送还得分拆到温控箱、保温盒,以宅配的方式送货。”

  生鲜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商品物流高出一倍,这已足够让不少电商乃至于传统商家都望而却步。

  以物流见称的京东生鲜频道2012年即已成立,但在初期京东并没有自建冷链,而是通过销售商的自建物流,及协作的顺丰速运来完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44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