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商争做21世纪全球一流品牌 但道路曲折

   2014-06-13 每日经济新闻6470

  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出海”步伐也在加快。尤其是最近几年,持续的调控过后是国内房产市场开始下滑。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越来越多的房企将目光转向海外。万科在美国开发的房产受到当地华人热捧的案例,让不少房企决策者相信,走出去,会有别样的一片天。

  不一样的市场空间、不一样的消费群体以及不一样的政策环境,这些都在考验着中国房企的适应能力。这其中有机遇,更有未知的风险,不过无论怎样,已经有这样一批先行者,开启了中国房企的品牌全球化之路,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机会,正向这些中国开发商们敞开大门。

  “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房地产也许会是第一个最接近全球化的行业。”上述预言来自于英国最大地产商邦瑞集团驻中华区首席代表白兮。继碧桂园、绿地之后,越来越多的境内开发商开始走出国门,房地产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出海热”。而白兮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均在中国开发商那里,境内开发商的“出海热”只是开始,他们所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抓住这个机遇,国内房企就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房地产品牌。

  中国地产商会在21世纪成为全世界一流的房地产品牌吗?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开发商都认为,这种可能最终会成为现实。但是,中国地产商成为世界一流品牌的道路却注定曲折。无论是产品,还是管理,中国开发商和境外的同行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当然,中国房地产商在资金上的优势,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技术和管理上的劣势。

  优势:资金和客户资源

  “世界房地产企业资金排名靠前的多是来自中国的房地产商。”白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房地产商的资金实力可以保障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总能拿到优质地块,这让很多国家的开发商望而生畏。

  海外的一位中介业人士向记者透露,2008年以后,很多国家的大地产商纷纷倒下,这使得中国开发商在全世界的扩张根本不会遇到当地企业的有力抵抗。

  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记者之前在马来西亚实地调查时,就被当地的业界人士告知,马来西亚本土的开发商资金规模实力和中国开发商相比,有如小舢板和航空母舰的差别。当时据记者了解,马来西亚大部分开发商的资金规模只有几千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开发商的资金规模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人民币。

  凭借雄厚的财力,中国房地产商总能在境外获得相对优质的项目。除了资金,在国内的地产市场,境内开发商也较境外开发商更有优势。知名房地产研究人士蔡为民说,境外的地产项目由于市场小,消化周期都比较长。但是,境内开发商因为拥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往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卖掉房子。

  在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眼里,在东南亚等国家,中国开发商还有一项当地开发商没有的优势:相对廉价而又听话的施工队伍,不会放慢工程进度,工作效率更高。

  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

  然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国内庞大的客户群,并没有让中国开发商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白兮认为,在世界房地产商的排行中,只要与项目管理和项目质量有关的排名,中国地产商都是靠后。

  曾比较过中国和日本房地产项目的上海资深地产人钱生辉说,目前国内的地产开发项目在整体品质上和日本的房屋相差一大截,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施工细节上。以窗户为例,他说,日本房屋的窗户密封性非常好,相比之下,国内的房子很难达到那种水平。

  他表示,日本的房子是高度工业化生产的成品房,房屋的建材基本都是事先做好的,建筑工人只要现场拼装就可以完成,而且室内的精装修也是高度成品化。曾有中国客户按照国内的生活习惯,要求日本开发商更换部分部位的装修建材,结果发现该部位的装修建材居然是房屋主体架构的一部分,装修建材根本无法更换。

  钱生辉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开发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为要实现高质量、高精度的房地产工业化生产,需要有一个高度成熟的建材产业供应链。而在建材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

  即使和中国台湾开发商相比,大陆开发商也存在很大差距。曾在上海永庆房屋任副总经理的台湾房地产业内人士陈史翎说,和大陆的房地产项目比,台湾的房屋盖得更为精致,比如大陆的房子一期和二期建筑外观通常基本一样,但是在台湾,同一小区的楼在外形和建材使用方面可能完全不同。一栋建筑的不同部分通常会选用几家不同的设计师事务所,比如大堂、公共设备和结构设计会由三家不同的设计师事务所设计,以吸引客户。同时,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台湾的房子会预留避震楼板、单层排气、小型电影院、图书馆乃至游泳池等设备,这使得台湾的房子得房率普遍只有55%~65%。

  宋延庆说,境内开发商和境外企业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在细节处理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4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