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市面积、人口规模并不大,商业综合体却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兴起,市场能否消化?12日,兴中广场、大信新都汇、利和广场三大商业综合体负责人做客本地网站访谈节目时表示,中山在建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已达13个,就城市体量而言,已经供过于求,一些综合体内的商家已经出现亏损。
上述人士认为,商业综合体大量兴起后,无论新老商圈,都应有危机感。而应对的策略则是通过品质和服务的持续优化,以及引入“买手制”等潮流消费模式,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让那些流向港澳、广州等地的消费群体回归中山。
访谈节目中,受邀嘉宾透露,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在建的商业综合体达13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中山总人口仅为300多万人,是否需要这么多商业综合体?到场嘉宾均表示,当前中山的商业综合体确实已供过于求。
“沿着岐江河一路数去,3公里不到,就有10多个商业综合体项目,这样的密度确实与中山的城市体量不匹配。”中山市兴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嘉元认为,由于商业综合体供过于求,一些商场内的商家已经出现亏损,“情况看来有些紧张。”
这并非一家之言。中山市大信新都汇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潘帆也认为,中山商业综合体项目确实已供过于求,新项目兴起后,需要漫长的市场培育期,才能与成熟商圈竞争,而市场的整体利润将会摊薄。
何以开发商、投资者如此热衷商业综合体?有嘉宾表示,这与政府的用地规划有关,一些地块在规划中就有商业用地的部分,开发商必须按规划开发。此外,相比住宅市场,投资商铺利润率更高,升值空间也很大,因此受到投资者热捧。
市场供过于求,对商业地产开发商、经营方而言并非利好消息。嘉宾均坦言,当前的格局会对各大商圈造成挑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山没有能力消化商业综合体的供给量。
潘帆认为,中山市场短期内可能难以消化,但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中山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将享受到红利,消费潜力仍然值得深挖。
由于邻近港澳、广州,中山的高端消费群体大量外流,如何令其回流至中山,是开掘市场潜力的重要出路。
中山市利和广场有限公司招商运营总监章玮表示,商业综合体要留住高端客户,可以向体验式消费方向发展,比如,利和广场就定位为“约会场所”,为高端人群提供聚会、开会的体验式消费环境。
在同质化竞争泛滥的商业市场上,打破千篇一律的格局,做出特色,才能真正吸引高端客户。冯嘉元认为,中山的商业综合体可以考虑引进“买手制”等时尚前沿的销售模式,通过专业买手,在单家卖场店铺内,集中众多高端品牌,令消费者有更丰富、更时尚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