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光:熊猫城13年突围之路

   2006-10-29 3620
十三年了,中国第一代福布斯富豪陈宇光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舒畅过。

  陈倾注半生心血的成都熊猫万国商城,曾经先被追捧为“亚洲最大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后又被谑称为“西部第一坑”。在度过了13年的艰难时光后,今年早些时候终于迎来脱困良机:广东富力地产注资18亿元,控股熊猫城二期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的商用物业,而30万平方米的一期商场控股权也正在谈判当中。   
 
  如今,首批8000万元资金已进入亟待“输血”的熊猫城,丢空已久的城内一些地方又重新响起装修工程机械的轰鸣声。

  9月18日,本报曾以《成都熊猫城命途多舛 “西部第一坑”何时填平》为题对此作了深入报道,并将陈宇光评价为“悲情枭雄”。报道刊发后,在业界引起不小反响。故事的主角陈宇光本人稍后主动联系本报,希望现身说法,披露这些年来熊猫城的突围之路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于是,就有了他和本报记者之间长达3个小时的对话。

  隐痛:从“西部第一城”到“西部第一坑”

  《中国经营报》:是什么因素或情结让你在1993年选择了在成都开发熊猫城,而且苦苦撑持13年?

  陈宇光:1993年之前,我在海南开发了石梅湾旅游地产、海口万国商城、三亚购物中心等项目,还拥有上市公司新能源。实际上,我们最初提出的是修建5个万国城,即海口、南京、成都、新加坡和莫斯科,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80亿元。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会大家都头脑发热,商人都喜欢把规划做得很大。

  当时我回到成都,有许多项目选择,以现在眼光看来,任何一种选择都强于熊猫万国城。为什么执意要做它,你可以说我沽名钓誉、好大喜功,但我的确想在家乡做一个不同一般的项目。它必须有历史价值,有时代标本的意义。这就是我做熊猫城的初衷。

  我们拿出的规划是开发一个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投资额25亿元人民币的都市中心MALL(编者注:1994年福布斯内地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陈宇光,身家只有10亿元)。我的运作计划分为三步:先缴1.5亿元拆迁费用,再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声望与融资能力,引入资金共同开发,然后还可以将项目包装上市或成立信托基金,筹集到更多的钱。

  但我过高估计了政府的拆迁能力,就在我将拆迁费如数打给成都市政府后,项目却因拆迁问题停工,且一停就是8年。这8年间,设想中的“西部第一城”慢慢蜕化成了“西部第一坑”。

  《中国经营报》:据说当时你还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为什么没能成功合作?

  陈宇光: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就跟新加坡远东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承诺注资人民币5亿元,成立新成公司联合开发熊猫城。具体方案是远东控股51%,新能源控股49%,在这里面政府享受7.5%的权益。

  后来远东集团看到拆迁问题迟迟没能解决,就没有合作打算了。而当年我本想只投入1.5亿元的拆迁资金,然后考虑引资。1994年,为给熊猫城筹措拆迁费,我将海口已经封顶并出售了1/3物业的万国商城停工,抽调5000万元装修费注入熊猫城。没想到从那会起,13年来,自己一共砸了14亿元在这个项目上,到如今资金运作依然捉襟见肘。

  突围:资金与招商困局

  《中国经营报》:1996年你曾以筹资为由出国,并旅居加拿大长达4年,期间你主要做了什么事?王石在他的《道路与梦想》一书中说,他曾三次劝你回国均未果,为什么?

  陈宇光:我在海外奔波4年,筹措到了人民币1.3亿元,并带领自己的队伍考察了世界上13个城市的MALL。在此期间,为了弃车保帅,1998年我先是将自己在新能源的股份全部出让,后来又将海南石梅湾一块10平方公里的项目作价2500万元抛售套现,现在这块地的价格已经高达10亿元了。

  我一直不回来,里面有复杂的心理及其他因素。而最终下定决心,则因为熊猫城是我后半生最大的梦想,我愿意为它再冒一次险。

  《中国经营报》:我们都知道,回国后这几年,你的熊猫城事业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陈宇光:对。我2000年回国后,经过与成都市政府反复磋商,拿出了一个新的自救方案。但2002年初前后,由于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市场传言像熊猫城这样的大型商业项目以后可能不再审批。为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我们赶在当年3月正式开工。因为匆匆上马,由此又背上每年1亿多元的资金投入包袱。

  为了挽救熊猫城,我先后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王石曾极力推荐我们与华润合作,甚至考虑与万科合作,但他们都是想建公寓,这与我创建MALL的理念不合,合作没有下文。为此,王石私下还斥责过我。

  其实早在1998年左右,我们也和纽约人寿等财团谈过合作事宜,但都因为拆迁困难而放弃。此外,香格里拉酒店也想落户熊猫城,不过地价成本没谈拢,就在我犹豫之时,他们选址成都东大街,非常遗憾。

  由于资金一直不到位,熊猫城已建成部分只能先试营业,期间跟知名艺术家陈逸飞和峨眉院线等达成合作意向,但陈及峨眉院线老总赵国庆不幸先后离世(编者注:赵于2001年在国内首倡“5元电影票”策略,成为商界风云人物,2005年7月因病去世),事情就搁浅了。

  其中最关键的失算就是和铜锣湾的合作受挫。2005年4月跟他们签约不久,我就隐隐感觉到扩张过于迅猛的铜锣湾面临危机,几次劝告陈智小心在意。果然,今年3月起,铜锣湾百货在成都、重庆地区的合作出现变数,我们之间的项目随后也实际终止了。

  还有此前王府井百货也有意进入熊猫城,双方在主力店楼层选择上出现分歧,最终导致合作流产。这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失误。

  教训:深刻总结 以利再战

  《中国经营报》:除了融资和招商方面的困难外,你觉得这些年来还有什么深刻的教训吗?

  陈宇光:1997年我和潘石屹两人带着各自的项目方案到新加坡参加一个推介会,他那会儿的方案几乎和熊猫城一样。但听取了许多专家意见后,潘回到北京就修改了他的方案,改成现在的SOHO现代城,并一举取得成功,而我却坚持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潘石屹求变是为了公司能够突围,他更多是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而熊猫城的不变是为了成都市中心CBD核心区这块稀有的土地实现最大化增值。

  现在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的主要教训是:首先,太重家乡情结和实现对政府的承诺,而有些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其实只有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才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次,任何一项大型项目投资,都要充分考虑政策风险和经济周期;再次,一定要准备切实可行的应变预案。

  希望:借助外力 重获新生

  《中国经营报》:富力地产的进入应该说给你的熊猫城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双方的合作细节如何?股权如何分配?

  陈宇光:今天的合作我等待了13年。目前富力是控股熊猫城二期65%的股份,项目规划正在审批当中,如果顺利明年春季可以开工。此外,富力对已基本建设完成的熊猫城一期也很有兴趣,双方正在谈协议,包括招商和控股权。

  虽然我通过海外注册的南大门公司仍然持有一期51%的股份,是大股东,但如熊猫城整体建成后,能有企业把它经营得更好,我也可以退出。这是我们最早设计“三步走”时的初衷,并不是外界所猜测的那样,我陈宇光迫不得已才出让股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6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