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虚拟帝国的“加冕”之路 如何登上商业舞台之巅

   2014-06-21 新财富杂志6130

  伴随姗姗来迟的阿里集团IPO,马云将毫无悬念地登上世界商业舞台之巅。这个英语教师出身的IT技术门外汉,令人不可思议地领导一家互联网企业走向了全球TOP 5,甚至TOP 3。

  如今,阿里集团整体上市,其被机构分析师们计算了无数遍的估值,一旦变成华尔街实时跳动闪烁的逾千亿美元市值数据时,马云还会如当初那番激动吗?也许,马云会淡定很多,毕竟他已经是一个庞大的虚拟帝国的掌舵人。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其独创的“合伙人制度”,马云完成了在其虚拟帝国的“加冕”仪式。   

  虚拟世界里的“国家”

  从招股书上摘取一组简单的数据,即足以说明阿里帝国之巨大。

  2013年阿里集团的电子商务交易总规模为1.542万亿美元,占据了全国电商市场总规模的84%(图1)。这个交易额相当于黑龙江省的全年GDP,折算成美元是2480亿美元,相当于芬兰一年的经济总量。  

  如果拿同行对标的话,阿里集团的交易规模比亚马逊、eBay、京东的交易规模总和还要高(图2)。如此交易规模得益于中国网购市场的迅速膨胀。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中国网购交易总额占消费总规模的比例,从2008年的1.1%增加至2013年的7.9%,预计2016年将进一步提升至11.5%。  

  

  截至2013年底,阿里平台圈住了超过2.31亿用户,这意味着中国每3个网民中就有1个是淘宝或者天猫的用户。2013年中国寄送的92.6亿件快递包裹中,高达54%产生于阿里的网购平台。即便庞大至此,阿里的规模还在以每年60-70%的速度迅猛增长。

  目前,阿里平台上拥有800万卖家,假设平均每个卖家雇佣10个人,那么阿里平台创造的就业高达8000万。这意味着,在一个虚拟的商业世界里,一个8000万人的商业团体,在向2.3亿消费者提供各类商品及服务,而阿里则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制定者及管理者。如此看来,阿里俨然一个虚拟世界的“国家”。

  建立虚拟世界的“国家”,在他的王国里重塑商业规则,正是马云所期望的。

  2008年4月17日,牛根生率蒙牛高层前往阿里集团访问,马云在欢迎会上发表了一番关于阿里商业模式的讲话:

  “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公司。当然,国家是不能随便成立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成立国家,那就是在虚拟的网络上。

  “在虚拟的世界里,阿里巴巴突然发现可以做这个事情。阿里巴巴就是买啊卖啊,最后谁制定规则?就是我们制定规则,谁要不服我就赶出去,没有办法做生意。

  “我们要建立淘宝大会,对重大的决策投票,一旦投票通过,我们坚决捍卫这个决定。这是‘法律’通过,不管做多少服务,不管做多大投资,请大家安心付费,逃税漏税要把你们抓进去。”

  2009年,阿里巴巴的十周年晚会上,马云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下一个十年“阿里巴巴将会创造1000万家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全世界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为全世界10亿人提供消费平台”。

  “我们希望看到自己作为企业家,作为商人,在这个(虚拟)社会里,承担起和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家一样的责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今,这个虚拟的“国家”基本在马云手上实现了。而且,阿里集团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的“征税权”,一如现实社会中政府的征税权般,带来了超高“利润”。阿里集团的IPO文件披露,其2013年净利润高达35.92亿美元,在全球互联网企业中盈利能力仅次于谷歌(图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马云“当政”的阿里帝国,有两位举足轻重的“议员”先后牵制着他—软银与雅虎。马云所引进的这两大股东,在成就阿里帝国的同时,也令马云日后陷入无限的纠结之中。 

  软银——早期金主

  与早期中国互联网创始人要么是海归IT精英要么是本土IT极客不同的是,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对IT技术基本是门外汉。创业初期,马云带着“十八罗汉”窝在杭州湖畔花园他那套150平方米住家兼办公的房子里,靠着大家七拼八凑而来的50万元启动资金,憧憬着“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那时候的马云团队被称为“三无团队”—一无显赫出身,二无成功案例,三无技术优势,这种团队背景是难入投资人法眼的。马云回忆:“我记得 1999年到硅谷寻找资金,跟很多风投、资本家接洽,但是没有人有兴趣投资阿里巴巴,我被一一回拒。”

  直到华尔街背景的蔡崇信于1999年5月加盟阿里出任CFO之后,阿里的融资才有起色。

  1999年10月,在蔡崇信的牵线下,由高盛牵头,联合蔡的原东家Investor AB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VC,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图4)。拿到融资之后,资金稍显宽裕的阿里巴巴终于告别了马云自住的居民楼,搬到了写字楼华星大厦办公。 

  马云获得第一轮融资之后不久,亚洲首富日本软银主席孙正义来到中国物色投资项目。当时孙正义的名号在互联网界可谓如雷贯耳,因为他投资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随着雅虎的上市,软银获得了超过百倍的回报。

  软银邀请了中国当时最为知名的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包括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等人,马云获悉这个信息以后也赶了过去。按照马云的说法,他那次并不是为了融资而去,因为刚刚拿到高盛的500万美元,因而并没有太迫切的再融资需求,他只想去跟孙正义谈谈他的阿里巴巴并且听听孙对阿里巴巴的看法。

  那天马云迟到了,等他来到软银北京办公室时,黑压压一屋子人看着一个身穿破夹克、手捏半张纸的黑瘦男人推门进来,不知是何方神圣。由于前面人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主持人便告知马云,他只有6分钟的介绍时间。

  马云上前即道:“我不缺钱,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阿里巴巴的情况。”于是他不时瞥两眼手中半张纸上草草写的几个英文单词(似乎是他的演讲提纲),对着孙正义侃侃而谈他的阿里巴巴。

  马云的演讲口才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孙正义在内。曾是软银中国区合伙人的吴鹰(孙正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过吴鹰创立的UT斯达康)回忆道:“他大概写了主要几点,马云是学英文的,所以英文很好,他的语言天赋还是用上了。他在那儿讲电子商务,我当时听得云山雾罩,也不太懂电子商务,就是觉得这个人很有热情,讲得也还是很流利。他非常自信地讲,我不缺钱。”

  孙正义事后一打听,那位巧舌如簧的马云居然已经获得高盛的投资,而且还有一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背景的蔡崇信做他的CFO。孙正义立马决定要投资马云,而且是“必须投”。

  于是在2000年1月,软银联合富达、汇亚资本、日本亚洲投资、瑞典投资、TDF等6家机构,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领投的软 银自己砸下了2000万美元(图5)。 

  2003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再次获得软银联合富达投资、寰慧投资和TDF合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此次融资的背景是,eBay收购易趣网登陆中国本土,并控制了C2C市场80%的份额,对阿里形成大兵压境之势,为了应对eBay,阿里以攻为守推出淘宝网。8200万美元的融资中,软银的6000万美元便是单独注资给淘宝网的,而且它成了淘宝的大股东(图6)。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1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