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很多胶南市民忙着在新城区买房子的同时,考虑着如何回到老城区去居住,理由很简单:一是生活方便,老城区的商贸业发达,二是孩子上学方便。
新老城区的反差如此之大,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这么说:“作为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城市发展框架中的重要一个组团,胶南组团的定位就是西海岸都市新区,因此,建设今天的胶南,就是建设明天的青岛。”带着这一理念,胶南人从新老城区的鲜明对比中,找到了实现整个城市和谐发展的“金钥匙”。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市资源
“建设今天的胶南,就是建设明天的青岛”,作为一种理念和目标,已经在胶南市干部群众中了然于心,“西海岸都市新区”的发展定位,让胶南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方向和目标有了,关键是路径的选择。高标准的规划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努力方向、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没有高标准的规划作指导,只顾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遍地开花盲目发展,只能把优势变成包袱,这是花多少倍的代价也弥补不了的发展败笔。
胶南城市规划坚持借脑引智,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胶南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字城市框架,搭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平台。市财政列支2000多万元,先后6次聘请日本等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编制了胶南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规划资金4500多万元,先后聘请日本大阪大学、澳大利亚COX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和专家,对胶南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规划,确立了实施“东接、北扩、南展”战略,把胶南建成东有港口带动、北有产业支撑、南有智力支持、西有旅游度假的青岛都市新区的城市发展思路。同时,坚持总体规划、组团发展、一体推进的原则,把全市划分成市区组团、灵山卫组团、琅琊组团、王台组团等4大组团,在强有力产业支撑下,多点带动,加快推进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2005年4月,省政府批准了胶南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一个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中等城市的框架已经拉开。
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东西新老城区之间相隔5.6公里,南北城区之间相隔10公里。为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胶南确定实施了“总体规划、东西互动、一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在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专家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从整治改造基础设施入手,拉开了老城区改造的序幕。市财政累计投资22亿元用于老城区改造和新老城区基础设施贯通,对城区9条河道、29条道路进行了综合整治,对“城中村”的1.8万个旱厕进行了集中改造,分片规划建设农民公寓楼28.3万平方米。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胶南市始终按照一个都市新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不搞短期行为。最说明问题的是地下管网的改造,如果按照一个现成的标准,现在80公分直径的管道就够用了,但按照都市新区的标准,为了20年后还能充分利用,他们采用了1.6米的管道。可以说,在胶南,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打了“提前量”的。
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老城区600万平方米住宅平均每平方米增值1000元以上,地价达到了新城区沿海地段水平,目前仅老城区国有存量土地就增值10亿多元,为东部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他们改革城市资产经营管理体制,设立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20亿元的城市国有存量资产,融通资金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开发,水城、经贸大厦、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70多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目前仅该公司运作的城建项目总建筑面积就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提升了胶南的城市品位,真正实现了新老城区一体推进、互动发展。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城市规划中,社会各项事业的配套,城市各项功能的完善都必须筹划其中。
良性互动推进新老城区商贸一体化
在胶南老城区,利群超市生意红红火火,日进斗金;家家悦超市迅速跟进,盆满钵溢;福都小商品城的购物又余热未尽,24层的海威商厦已破土动工……近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配有4千多平方米的免费地下停车场的慧泰购物广场和盛客隆购物广场同时开门纳客,成为胶南市商贸流通业新的生力军。
为何老城区的商场越来越多,却能开一家火一家?胶南人这样认为:老城区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不代表破旧与衰败,巨大的商机依然蕴涵其中,重点是如何利用现有优势,搞好开发。为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近年来,胶南市从整治改造基础设施入手,大手笔进行城区改造。使老城区地价达到了新城区沿海地段水平,也给商贸流通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新城区是老城区的延伸,而不应该是老城区的取代。也许胶南人正是带着这种理念去经营他们的城市的。
让新城区有高楼林立,使老城区有商贾云集。按照“东西互动、一体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把最好的地角用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把最好的项目用于商贸流通业招商,把最优惠的政策用于鼓励商贸流通业发展——新老城区交互发力,1-9月份,胶南市场建设项目达18个,建筑总体量达59.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到15.1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1个,续建项目3个,计划开工项目4个。商贸流通已成为胶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旗舰”。
“破旧立新”激发了老城区新活力。基于此,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2.8亿元的胶南夜市于2002年迅速隆起在老城区中心地带。一期营运面积25400平方米,100多家商家入住,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利税500万元。在郝家石桥村,随着成片低矮房舍的消失,融商场、住宿、写字楼于一体的海威大厦正拔地而起,商厦用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建成后将与康大商城、利群超市相互辉映,一个崭新的商贸休闲新区呼之欲出。
“改旧为新”是老城区发展商贸的一条捷径,更为不少外地客商所青睐。依托老城区商气、人气,在对原五交化商场老建筑装潢的基础上,国内大型服装连锁企业上海千家惠服饰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千家惠服装城开业,月营业额达100余万元。截至目前,“五星电器”、“家家悦超市”等外地客商投资总额达5.6亿元,占全市市场建设投资总额的73%。
“特色市场”也是老城区发展的一条新路。适度控制“大而全”、“小而全”的杂货卖场建设,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精品店、专卖店、品牌店,家家悦是专营食品类商品的超市,康大服装城专营服装,三联为家电专营超市,永和豆浆的特色餐饮门庭若市……全长2.2公里,占地面积800亩,规划设计汽车4S店集聚区等多个功能区的山东半岛汽车贸易服务中心雏形显现,已引进大众和上海通用等多家4S店。
兴商聚人,人聚商兴。居住人口相对偏少,商气不浓厚,这是新城区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如何确保到新城区居住兴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是新城区必须面对的课题。
市场需要培育,消费需要唤醒。本着“区域布局、板块分布、主辅结合”的原则,通过改造提升老城区人民路中段以胶南商城为主体的商业中心区,加快发展东部新区北京路以炜伦广场等设施为主体的商业辅中心,同时在大学城园区预留发展空间,择机建立南部城区商业辅中心,胶南的商贸圈初露峥嵘。
有效统筹实现东西部社会资源协调发展
新城区是否成熟,不仅仅是看其建了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还要看“软”管理,看其“配套”功能是否完善。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
按照“学校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学校规划和分步建设相结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满足社会优质教育需求”四项原则,胶南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统筹规划城区中小学办学布局,适应建设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的需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东部新城区在建设之初,胶南市就高标准规划了实验中学(高中)、胶南六中(初中)、第二实验小学和滨海小学四所学校作为新城区的“配套设施”。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大手笔投入使得这些发展历史较短的学校后来居上。其中,实验中学和胶南六中为省规范化学校,第二实验小学和滨海小学为青岛规范化学校。实验中学现占地175.6亩,总建筑面积465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54万元,现有64个教学班,学生3552人。胶南六中建筑面积10996.8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57人,专任教师85人,教师的学历、年龄结构比例呈专业化、年轻化态势,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攀升。
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城区教育也不可能样样红,困难在所难免,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突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致使适龄入学孩子快速增长,造成新城区、城市建成区中小学相对设学不足,加之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不断涌入老城区学校。
为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办好每一处学校,实现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衡发展,2005年,胶南市将东部新区的滨海小学并入实验小学,作为实验小学的分校,实施以强带弱战略。此举不仅实现了实验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张,而且提高了滨海小学的办学质量,实现了资源互惠共享,促成了双赢,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各界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在经济科技一体化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