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改变了股东结构。”6月25日,刚敲响香港联交所上市锣声的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如是道。
迈向第四个十年的万科,2014年一下子成就了两件大事,先是合伙人制度顺利推动,紧接着又酝酿了超过一年的B股转H股成功——前者解决了管理层激励及股权安全问题,后者更是在市场久旱前再挖了一口深井,引入国际市场的“活水”。
尽管短期来看,合伙人制度相当于为转股成功加固了一重保险,但长远来看其作用远不止于此。截至6月12日,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法人盈安合伙在半个月内先后六次增持自家股票,获得占总股本的1.92%的股票,已经稳居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位置,按照市场此前传出的消息,盈安合伙最终要实现对万科10%股权的控制。在万科总裁郁亮看来,这个制度设计能“解决万科未来十年的问题”。
登陆H股意在国际战投
一直以来,在创始人的影响下,万科的思维模式以及管理路径都更接近于西方公众公司,而以往万科每年也都会赴欧美进行推广。但碍于股票品种,境外投资者没有渠道投资万科。“在香港上市后就有了这样一个窗口,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投万科的股票。”王石表示,其希望通过香港的融资平台引进一批国际战略投资者,让万科在国际舞台上健康发展。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早在2012年年底,万科就计划要B股转H股。王石透露“最早是在中集挂牌的时候”。万科希望成为中集集团之后第二家成功转板的公司,2013年1月19日,万科公布了B转H股方案。同时安排第三方向全体B股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其后由于万科进行了分红派息,除息后现金对价调整为12.91港元/股。
然而万科的计划却迟迟未能得到监管层的首肯,虽然证监会同年2月就受理了申请,但结果却如石沉大海。市场一度传闻万科的转板方案被监管层叫停。直到2014年3月,事情忽然有了转机,证监会也正式批复了万科的计划。5月完成了港交所的会计审核,6月正式登陆香港。
“虽然我们2014年挂牌没有筹一分钱,但对我们来说意义比上市筹资更大。”王石表示。境内外的分析师也几乎是一致的好评,申银万国的分析师韩思怡认为,H股上市后万科可以取得“更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和更廉价的融资成本”。
据韩思怡的分析,房企海外发行债券平均利率为3.6%,大幅低于万科通过信托融资约8.54%的资金成本,也低于万科国内发行债券的平均利率(约为6.5%~8%),此外海外股权融资也相对自由。通过境外发债或股权融资替代当前的境内银行、信托融资,韩思怡估算“可以降低4%~5%的资金成本”。王石也有同样的看法,“同样发债,其他不变,利润就增加了一半(4%)”。
事实上,万科发展前期一直都以财技了得著称。从国内上市到2007年期间,万科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融资超过180亿元。但2008年以后,房企变成洪水猛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被卡死,万科不得不更依赖银行、信托、企业债等方式维持资金需求。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万科也是觊觎已久。早在2012年年中,万科就宣布以10.79亿港元收购相关南联地产上市。完成借壳上市不到10个月,万科就在香港发行了8亿美元定息债券,债券票面利率仅为2.625%;半年之后,再公告称设立20亿美元中期票据计划,基于该计划,万科地产香港公司通过Bestgain Real Estate Lyra Limited首次发行1.4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6.9亿元)4年期定息债券,债券票面利率为3.275%。
借助已有的香港上市平台获得低成本资金对于万科来说并不困难,但借壳上市,根据相关规定,两年的资产注入不能超过壳公司的净资本,这也使得万科的直接融资遭遇掣肘,难以顺利开展。而此次H股登陆则不同,万科获得了直接融资的许可证。“你是上市公司,你总要扩股的,”王石表现出“稳坐钓鱼台”的自信,“但是万科没有马上扩股的冲动。”
除了获得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分析师眼中,这有利于万科获得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早在2013年,万科的海外战略已经进入操盘阶段。同年2月,万科携手铁狮门开发美国旧金山项目;4月联合吉宝置业开发新加坡项目;紧接着又联手新世界进军香港市场;今年2月万科在纽约曼哈顿的海外项目正式举行了动工典礼;4月又传出万科以8.6亿港元盘下一栋旧楼,计划独自操盘开发。
韩思怡认为:“A股房地产企业面临国内预期收益下降且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而海外市场则在资金成本低廉和收益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投资价值凸显。”申银万国判断,未来新的增长动力有可能来自海外投资项目收益,H股上市将提升公司海外知名度,并为海外投资创造便利条件。
但王石强调国内市场还是主战场,“我个人认为投资再怎么分配,比例不会超过20%,其中80%以上的投资还是在中国大陆。”以王石的解释,万科去海外投资除了学习成熟市场的操作方法以及平衡风险外,更重要的是跟着消费者走,“为什么我们第二个项目在旧金山,因为旧金山是现在中国大陆移民到北美很主要的城市。”
“合伙人”阻击“野蛮人”
此次万科成功转板,不得不提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
虽然2014年3月,监管部门给了万科“准生证”,但万科还要过股东一关。按照游戏规则的玩法,万科要B股转H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B股股东人数必须低于1/3。考虑到设定的12.91港元现金选择权对应的是万科2013年业绩的6~7倍,这一估值与其他香港上市内房股相差无几,有1/3股东选现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除了对股东进行说服教育外,在投票前维持股价在12.91港元上方,才能保证转股顺利完成。
从5月28日开始,合伙人制度的法人盈安合伙正式亮相,当天斥资3亿元在二级资本市场买入万科A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3%。随后盈安不断出手,5月29日开始,万科股价有所回调,盈安合伙以1.98亿元购入2318.81万股,使股价保持在高位;5月30日和6月3日,又分别以2.26亿元与5.21亿元购入万科股票,使万科A股自6月4日起重拾一波升势。截至6月12日,盈安合伙在半个月内先后六次增持自家股票,累计耗资17.97亿元,获得占总股本的1.92%的股票。同时还表示,将继续增持公司A股股票。
经过六次增持,盈安合伙已经稳居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前第二大股东刘元生持股占比为1.21%)。事实上,盈安合伙除了为万科转板保驾护航外,万科总裁郁亮还有着更深远的谋划:“解决万科未来十年的问题”。
万科在房地产企业中一直是个另类,股权分散、职业经理人当道。好处明显,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虽然贵为市场龙头,但万科经理人的收入在业内并不算高,更缺乏股权等长远刺激。
2006年,万科曾推出过限制性的股票激励计划,但遭遇2007年股票市场掉头向下、2008金融危机冲击楼市缩水,两年的相关业绩考核指标均为达标,计划最终夭折。2010年万科再度推出期权激励计划,但此次万科股价基本处于窄幅振动下跌的趋势,最终也是不了了之。缺乏长远刺激,万科高层陆续出走,包括徐洪舸、肖楠、刘爱明、袁伯银、陶翀富等副总裁级别的重臣近年先后离开。
这对万科来说可谓“伤筋动骨”的影响,按照万科董秘谭华杰的说法,“在万科轻资产运作的转型趋势下,钱不再重要,但人特别重要。”
近年向效率更高的轻资产模式转型明显,万科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王石透露2008年以前,万科的合作项目不超过30%,现在的项目多达85%。今年以来,万科开始积极尝试“小股操盘”模式,通过输出管理和品牌,摆脱增长对股权融资的依赖,“提高股东创造回报的能力。”其言道。
如果说这影响到公司长远的人才储备,那么未来万科可能面对的资本举牌,就更让郁亮觉得忧患迫在眉睫。2014年春季例会上,郁亮向所有高管推荐了《门口野蛮人》一书。在他看来,2014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在政策打压下股价长期处于低位,而股权分散的万科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的追击。“现在以万科的股价,买下万科只需要200亿元,”在上述会议上,郁亮表示,一旦股权旁落,“即使不是绝对控股权,通过股东大会投反对票、利益要挟”,对万科的长远发展也将形成直接冲击。
2014年3月中旬,郁亮正式透露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其计划成立一个类似职工持股会的制度,共同持有万科的股票。4月23日,万科召开了实业合伙人创始大会,共有1320名员工组成万科首批事业合伙人,其中包括郁亮在内的全部8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将其在经济利润奖金(EP)集体奖金账户中的全部权益,委托给盈安合伙进行投资管理,还包括引入融资杠杆进行投资。并且承诺在集体奖金所担负的返还公司的或有义务解除前,以及融资本息偿付完成前,该部分集体奖金及衍生财产统一封闭管理,不兑付到具体个人。
可见,盈安合伙收购万科股权源于奖金。这笔奖金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万科就推出经济利润奖金计划。引进了EP(经济利润)作为奖金考核指标,“经济利润奖金固定为经济利润的10%,计算方法是用净利润减去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即企业为股东创造的超出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额利润,反映了经营管理团队为股东创造的真实价值。”万科此前曾如是解析。
香港群益证券的分析师王睿哲表示,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已提取尚未分配给个人的经济利润奖金余额为10亿元,“加上杠杆融资,我们认为后续可供增持的资金仍较为充裕。”
按照市场此前传出的消息,实业合伙人团队最终要实现对万科10%股权的控制,按万科目前的市值计算,这还需要耗资近80亿元。万科准备好了吗?
“2014年,是万科第四个十年的开端。”王石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