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故事串起全聚德百年历史 毛泽东请苏联大使吃烤鸭

   2014-07-09 北京晚报5890

  走进全聚德展览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馆名:“全聚德展览馆”。六个鎏金大字不仅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而且是镶挂在一面镌刻有100个“德”字的背景墙上。那100个“德”皆选自于历代书家名帖,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书作,从甲骨文、金文到行草隶篆,可谓无一字没有出处。

  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将全聚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德”,先声夺人地印在了参观者的脑子里,并以其丰富的意象继而引起人们对以德为邻可以修身,敬德修业可以兴市,乃至德兴百业、德耀中华的一系列联想。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说文解字》解释:德,升也,德的本义是道德、品德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做人要有品德,做企业更得有经营之德、人品之德、传承之德、创新之德、发展之德等等,正是百德墙上这些形态各异的“德”字承载着全聚德,从一个不起眼儿的小炉铺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全聚德集团。

  全聚德在150年漫漫历程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一件件陈列品,一张张老照片,一样样老物件,一页页旧资料,无声而有力地见证着那一段繁华景象,沧桑变迁。

  故事一:全聚德的创始人

  回望百年历程,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万万没想到他当初的小本经营,能发展到今天拥有近万名员工的餐饮集团。

  杨全仁本名叫寿山,是河北冀州人。17岁时他因逃荒来到京城。初到北京的他,从放养鸭子干起,学得了一手填鸭和屠宰鸡鸭的技术。后来就做起了生鸡生鸭的买卖。1864年,杨全仁倾其所有盘下了前门外肉市胡同一家名叫“德聚全”的干鲜果铺。他请来一位风水先生看风水,这位头顶瓜皮帽眼戴金丝镜的先生绕着小铺子走了两圈后惊呼:这是块宝地啊,两边的两条胡同儿(帽儿胡同、肉市二条)像八抬大轿的轿杆,你这店铺是轿子,可惜矮点,要是二层小楼那可不得了,前程不可限量啊!一席话说得杨全仁心花怒放,他下决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二层小楼盖起来。风水先生又说这铺子以前甚为倒运,只要将“德聚全”三字倒过来,立“全聚德”为新字号,必将冲其晦气,踏上坦途。杨全仁听后那叫高兴,一是他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全”字;二是“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向宾客表明自己的经商原则。1864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全聚德”正式开张,开启了全聚德的百年基业。

  故事二:礼聘孙师傅

  全聚德初创时北京城经营焖炉烤鸭的店铺已有十几家,生意都很红火。精明的杨全仁为做好烤鸭生意,经过仔细寻访,重金礼聘了曾在清宫御膳房包哈局当差,专司挂炉烧烤的孙师傅。孙师傅将宫廷挂炉烤鸭技艺带到了全聚德。孙师傅到全聚德后,将原来炉灶进行改进,新炉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余只。孙师傅不仅技术高,而且精益求精,对烤鸭制作又进行提升改进,使全聚德烤鸭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在烤制鸭子的各环节中,他自创许多小窍门,这在当时属于不可外传的私家秘笈,迅即成为全聚德的看家本领。孙师傅烤出的鸭子呈枣红色,外皮像绸布一样光洁漂亮,吃起来皮脆、肉嫩、香酥、细腻,而且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成为北京风味名吃中的佼佼者。孙师傅以其炉火纯青的技艺,让全聚德挂炉烤鸭独树一帜,名扬京师。

  故事三:建成二层小楼

  经过多年努力,全聚德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更加激起了杨全仁乘“八抬大轿”的梦想,晚年的他开始筹划盖二层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全仁没能看到他的小楼,于68岁患病去世。他的二儿子杨庆茂接管全聚德后,逐步实施造楼计划,于1901年建成了二层小楼,圆了老掌柜的梦。全聚德的二层小楼店堂设计精致典雅,店内一层由外向内依次为柜台、烤鸭炉、经理室、库房和厨房;二层设13个单间。展览馆按旧时风貌复原了部分店堂场景。  

  故事四:聚德兴业的老生意经

  老店传世的九字规: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字字体现着前辈全聚德人,把商德和人品作为一切行为规范的基础,修德兴业的经营理念。细解这九字箴言,便能悟出全聚德百年炉火不熄、薪火代代相传的真谛。

  鸭要好:讲的是诚信德为本。“进好鸭、烤好鸭、卖好鸭”,老店货真价实、诚实交易、童叟无欺。

  人要能:德技双馨为“能”。老店选人、用人、育人,均以“尽德修业、称德度功”为标准,故能使人尽其才、位得其人,从而代代人才辈出,技艺传承永续。

  话要甜:顾客是商家衣食父母。老店堂,柜,厨乃至伙计、杂役,均要以礼修德,待人待客笑脸迎送、好言应诺,尽心服务,授人以德,回报宾客的光顾。

  故事五:提桶选伙计

  展览馆中放着一只大木桶,这是全聚德挑选伙计用的。全聚德招收新伙计,不仅要看是否机灵,还要看有没有力气。全聚德店铺后面有只可盛300斤泔水的大桶。新来的伙计一般都要用这只大桶试试,看看能否将大桶提起,提得起的留下,拎不动的走人。全聚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员工有30多人,个个精干,这是全聚德生意兴旺的一个条件。

  故事六:老店里蜡像背后的故事

  老铺中,梅兰芳大师陪同老舍先生请巴金先生的蜡像,为展厅增添了无限的雅趣,真实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中国文坛的一次小聚。1950年,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从上海到北京开会,老舍先生与李伯钊、赵树理等文坛巨匠一同邀请巴金到全聚德用餐,并请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作陪。中国现代文学馆至今保留着老舍先生邀请巴金先生赴宴书写的便笺。说起三位大师之间的友谊,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老舍先生比巴金先生大五岁,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中国现代文学馆挂着一幅老舍先生写的对联: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生。两句的第三个字暗藏“巴金”的名字。据舒乙先生讲,老舍和巴金最初的相识是在1934年。当时,老舍先生从山东回北平探望母亲。一天,老舍先生去吉祥剧场听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正巧碰到同样喜爱听梅先生戏的巴金也在那儿,两人就此一见如故,并成为情同手足的好友。老舍比梅兰芳小五岁,两人也是交往颇深。老舍纪念馆和梅兰芳纪念馆都珍藏有两位大师的合影。老舍先生也曾这样回忆他们的友谊说:“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如今,人们在此驻足,忆老店、怀斯人,实乃情思无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58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