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京东“海外购”、苏宁易购“全球购”、阿里“天猫国际”跨境电商平台陆续开通运营,“巨有钱”的电商“大鳄”脚一跨出国门,就在海外代购市场引发强震,曾经风头无两的私人海外代购,在巨人“围攻”之下节节败退。国内刚刚起步的跨境电商零售市场,将会有何变局。
6月初,陈昆在自己开了5年的化妆品店门口,贴上了“歇业”字条。这个在本地圈内小有名气的海外代购店,自去年末以来,业绩一路下滑。
陈昆的店于2007年开张,由于比百货商场的海外品牌多,且价格便宜三成以上,经营一直不错,在2011—2012年,月销售额曾达到30万元,利润高达35%,而至歇业前,销售额已降到两三万元。为了避免亏损,陈昆只能选择歇业。
“现在很多人都不相信私人海外代购的商品了,他们宁肯多花点钱,自己到海外购物网站上面去淘货。”谈到业绩不断下滑原因,陈昆如此表示。“雪上加霜的是,现在天猫、京东也开始搞海外购物了,我们的生意更不好做了。”
陈昆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虽然尚无权威渠道的确切统计数据,但记者经过多方调查,发现不少私人代购商家,现在都已关门或转行。私人代购遭遇“寒冬”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型电商强势入场意欲“抢滩”海外代购市场或将面临“洗牌”
在私人海外代购市场经历剧烈转变的同时。跨境电商零售业务,在电商巨头们的发力抢攻下,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近日,支付宝宣布和日本乐天达成合作,用户在乐天国际“海淘”可以通过支付宝使用人民币付款。日本雅虎也宣布,将在今年6月全面接入支付宝付款。
今年5月,中粮旗下我买网全面开通了果泥、牛奶等海外食品的直接采购业务,并主推以“包机直飞”方式采购海外商品。
ASOS、帮购网、美国购物网、放心买、洋码头……各大跨境电商零售平台纷纷立起“正品行货”、“海外直邮”大旗,在海外代购市场展开激烈争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2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20亿元、265亿元、483亿元。该中心估测2013年海外代购交易有望达744亿元。这片肥沃的“领地”,原本大部分属于私人代购,而如今在专业跨境电商平台面前,私人代购却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作为私人海外代购的网络“大本营”,淘宝网等电商平台,见证了私人海外代购曾经的“无限风光”。现在在淘宝上搜索“代购”,还可以搜到近1900多万个商品。重庆也仍有1200多个淘宝代购店铺。樊筱玲的网店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主营日韩潮流女装的代购网店,这家店近半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去年5—6月我们店有50多笔成交记录,今年同期还不到10笔。”樊筱玲指着电脑里的销售记录告诉记者:“今年2月天猫国际上线,我们店之前主打韩国的两个服装品牌,天猫国际也有了,其实我们的价格还要便宜15%左右,但很多顾客还是选择了天猫国际。”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情况似乎并不奇怪。“专业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肯定将对海外代购市场形成冲击。”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认为,一直以来,“海淘”最大的风险来自商品是否为正品,货源的不明常使“海淘一族”难有保障,而专业跨境电商平台,实行的是全程电子化管理体系,其购物渠道也更为规范透明。
电商巨头击中私人代购“痛处”强者入局能否解开代购“症结”
事实上,在这轮市场的贴身肉搏中,电商“高富帅”们的一招一式,无不恰好击中私人代购的“痛处”。
重庆一位经营新西兰奶粉网上代购的贺小姐告诉记者,为让顾客相信他们的商品是正品,这两年她已亲赴新西兰数次,把在当地超市采购奶粉的全程拍摄下来发到网店上,可即使这样,“信任危机”还是没得到消解。
“有些顾客甚至提出,应让采购人员把采购当地奶粉的包装条码拍下来,货到重庆后再让顾客检验条码是否一致。”贺小姐面露苦恼地说,这种苛求的实际操作难度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