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晚,高楼矗立的珠江新城突然响起了鞭炮声。
鞭炮声来自黄埔大道边已经拆了一半的冼村,蜗居在这个繁华都市圈里,由多栋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堆积成一片独特的城中村。一些房子已经被拆成一片废墟和瓦砾,另外一些房顶上高高地插着五星红旗,依然有人居住。众多冼村的村民笑逐颜开,互相道贺:“曹鉴燎终于被抓了!”同一时间,记者在一路之隔的天河区猎德村,看到村民们正在村头的祠堂摆宴席庆祝。
当天下午,广东省纪委宣布,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广东省纪委对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
经过半年多的调查,2014年7月11日下午,广东省纪委南粤清风网正式公布称:经查,曹鉴燎在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和增城市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赂,数额特别巨大;违反社会主义道德,与多名女性通奸。
曹鉴燎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经广东省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报广东省委批准,决定给予曹鉴燎开除党籍,由广东省监察厅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批开除其公职;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天河发展的有功之臣”
曹鉴燎与类似冼村村民的这一群体“结怨”,因其在天河区长达17年的工作经历。
1955年生的曹鉴燎,是广州本地人氏,1970年代中后期在广州市郊区人和公社党委做基层工作,长达十年。1985年起,曹进入广州市天河区党工委工作,1985年11月后到天河区沙河区公所任党委代书记、书记,1987年1月后任沙河镇党委书记,1995年5月后任天河区委常委兼沙河镇党委书记、镇长。1996年4月,曹鉴燎离开沙河镇,任天河区委常委、副区长,此后升任区长、区委书记等要职。
升任天河区领导之前,曹鉴燎在沙河镇多年当一把手,沙河镇当时管辖杨箕、冼村、猎德、车陂等众多村庄和大片农田。这些地方今天基本属于天河区行政辖区,曹鉴燎一手主导了其中多个城中村的土地转让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有了解情况的政府官员告诉,曹一方面与城中村的村官们关系密切“称兄道弟”,一方面又与很多开发商“勾肩搭背”。
过去的20多年间,广州市城市发展由老城区向东部天河新城区拓展,冼村、猎德、车陂等过往众多村庄所在区域逐渐成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而冼村、猎德所在地更是成为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CBD区域。村庄原有的农田被以转让、征收等方式从村集体手中脱离,一小部分则成为村集体自留地,村民们在宅基地基础上盖起来密密麻麻的握手楼,成为城市里一块奇特的区域。
有曾与曹鉴燎共事过的天河区干部告诉,曹鉴燎一直被认为是“天河发展的有功之臣”。他在天河区任职期间,还是很有朝气和魄力的,工作敢闯敢试。“他的作风也很新派,鼓励大家读书学习,打球锻炼身体,他自己的网球打的就很好。他还鼓励大家学开车,学外语。他自己也喜欢读书。”
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曹鉴燎所著的《制度立区:城区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案例研究》一书,以天河区1987年后的公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创新为案例,分析城区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的背景、动机、路径和制度建设过程。该书提出,产权是制度之基,制度创新是“立区”之本。计划经济下的产权安排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平等、公正和自由交易,它要求参与交易的主体必须“具体化”、“人格化”,接受市场的“硬约束”,在“生”与“死”的竞争压力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治理结构,增强竞争能力。曹鉴燎提出,改革需要新制度的供给,在上世纪80年代,新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中央政府;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具有创新能力的地方政府(如顺德、诸城)开始成为制度改革的主要供给者,这是一种“中间扩散型”的制度供给模式。中国的改革,不仅有“自上而下”的动力,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还存在着“中间突破、上下延伸”的第三种动力。地方政府完全应该有更大的勇气主动去推进改革,而不是被动地被上面和下面推着去改革。
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天河区的经济一直快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天河区GDP已经达到2782亿元,连续七年居广州市首位,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超越宁夏、西藏、青海。天河区的经济起飞,也成就了曹鉴燎的政坛的发达之路。2006年,曹鉴燎出任广州市委副秘书长,2007年出任广州市副市长,2011年后又出任增城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