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老牌房企凋零 成都地产江湖变局遭鸠占鹊巢

   2014-07-14 中国房地产报3160

  记者独家获悉,此前广受关注的“四川泰合收购万达索菲特酒店”事件,双方将在7月份进入交割阶段。这是近年来首个本地开发商收购品牌房企旗下物业的案例,每一步进程都备受市场关注。

  同时,在6月遇冷的土地市场,四川南充蓝润集团连拍三宗共价值7亿多元的主城区地块。

  成都本土房企的光环被来自四川省内二级城市的开发商所掩盖,已成为成都房地产业界的热门话题。在这样热烈讨论的背景声下,成都本土房企群体境况则显得分外落寞。

  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内二级城市开发商开始陆续登陆成都,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四川省内二级城市开发商在成都布局。到现在,经过几轮洗牌,其中30%的开发商逐步淡出成都,另有近三成“活了下来”并搅动着成都楼市的格局,其代表有蓝润、领地、雄飞、明宇、泰合、邦泰等。

  相形之下,成都本土房企却显得“人丁凋零”,除蓝光一直保持激进扩张之外,其余本土房企已所剩无几,多数已经在成都市场上销声匿迹。2013年,曾经的成都本土地产大鳄齐力房产退出房地产开发,更让这种凋敝的状况显得无比醒目。

  “今天的状况,是成都乃至四川的房地产行业在20年开发历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其中有个体的、群体的、乃至大环境的因素。”四川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王晓白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小富即安”、“盆地意识”等词汇被数次用来总结成都老牌房企集体衰退的原因。在最好的时候错过了没有向规模化迈进,这成为成都老牌房企最大的遗憾。

  成都本土老牌企业凋零

  在中国房地产报拿到的一份2013年四川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的名单上,除了蓝光地产—唯一代表四川本土房企出现在名列以内,剩下位置悉数被全国性品牌房企占据。如果这份由媒体公布的名单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的话,至少它表明了在主流市场上的不同房企的活跃程度。

  而在另一份2009年榜单上,当年活跃在市场上的本地品牌—圣沅房产、棠湖泊林城、武海置业等企业近两年在土地市场中早已难觅踪迹。不仅中型企业销声匿迹,曾经的本土“元老级”巨头也悄然谢幕。

  2013年成都本土房地产企业代表齐力房产宣布退出房地产市场开发。其曾经所开发的“齐力花园”项目曾被视为当时城市花园洋房产品的代表作。“齐力刘晓齐和金房王晓白、合力达罗羽林一样,都是成都楼市的元老级人物,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开发了。”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齐力房产与其掌门人刘晓齐都拥有极高的市场声望。”同时他向记者透露“齐力在剥离地产板块业务时,在成都几乎没有任何土地储备。”曾经项目遍布全城,发展后期却拿不到一块熟地,这代表大多数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成都老牌房企的境况。

  没有土地储备、拿地难是成都本土房企所面临最现实的瓶颈,也是遏制成都本土中小企业发展的命门。“成都的土地市场开放太早,作为西南重要宜居城市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一大批开发"大鳄"。”成都金房集团董事长王晓白在接受采访时感叹,“他们带着雄厚的资金、成熟的开发模式、扫荡式地在成都开发。”

  2003年,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实行招拍挂土地制度的城市,在这一时间点前后,万科、保利、绿地、中海、华润、恒大、花样年等大型房企悉数进入成都。“这一类房企的到来逐渐打乱了当时成都本土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节奏,它们如果认准这个市场,就成规模的拿地。”一位从业多年目前已退出市场的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这样的规模化开发对于当时基本上做一个项目拿一块地的成都开发商而言,带来很大的压力。”

  在大型房企竞争挤压下,资金实力与融资掣肘直接影响了本地中小型房企的开发步伐。成都交大集团董事长孟刚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当年做智能小区时为什么拿一块做一块,是因为我们资金不足,没有那么多钱来运作,没有土地储备。”土地实行招拍挂和银根紧缩后,交大几乎立刻感到了压力。这意味着以后拿地交大需要更多的钱,而从银行贷款也更有难度。“凭我们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运作很大很好的项目,但是没有资金,根本就拿不到地。”在这个资本为王的地产江湖,没有资本,拿不到土地,无疑是致命的缺陷。当年一番陈词无不透露众多房企的心声。

  在品牌房企强大资本实力与标准化运作的竞争力面前,在当年已有近十年开发经验的成都本土房企逐渐黯然失色。然而,在面临竞争时,许多“船小好调头”的本土房企没有把握最后一丝机会,转变角色寻找市场空隙,直至一条道走到黑。“在此之前,本土房企一直致力于开发成都三环内的小型地块,而2003年之后,土地市场上出卖的土地几乎都不能如愿。”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地块在当年成本还比较低,开发风险也小,一直拿不到这样的地,就放慢了开发速度。”

  “这也源于成都市本土房地产企业自身的一种风格。”四川泰合集团市场策划部经理康磊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在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数名成都企业代表的过程中发现,“小富即安”、“盆地意识”等词汇被数次用来总结成都老牌房企集体衰退的原因。“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康磊认为,“在最好的时候错过了没有向规模化迈进,这成为成都老牌房企最大的遗憾。”

  “这里边或多或少还有些机会导向的成分。”成都锐理开创数据研究公司总经理郭洁对记者表示,“凡是机会导向的公司,普遍不重视自己的长期战略、公司治理、价值观养成、团队训练等公司内在的基础性建设,相反往往在人脉关系、多元化发展方面施展拳脚。”大多成都老牌房企的或多或少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丝踪影。

  在成都市场竞争白热化渐显的2005年,一次会面中,王石对孟刚说,“现在成都有的企业正在犯错误,希望你们把握机会。”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已是成都本土房企由盛转衰的前夕。在2009年楼市回暖的周期中,除蓝光一直保持激进扩张,已鲜少看到本土房企活跃在成都土地市场。

  在2010年前后,受一线城市限购影响,品牌房企纷纷进驻二三线城市,万科、保利先后进军南充与德阳。而这一时期也是上述四川省内房企进军成都的高峰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1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