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合作开发的核心是保持控制权,并保证现金流平衡!具体过程则是利用项目开发节奏,运作资金和股权,渐次增持股权,最后收购,待项目公司财务达标,合并报表,完成财富的最大化增值,保持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这既是风险管控,也是合作利益分配的模式所在。
合作出真金
6年来(2007—2012年),万科合作、收购企业数量之多,金额之大为行业之最。作为上市公司的万科,在统筹这些合作的过程中,亦变成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中心的金融产业平台”。
最近三年中,万科新设、收购公司耗资更高达440亿元。由于涉及公司众多、累计金额巨大,收购资金的来源和结构极为引人关注。
先来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万科走上合作开发道路?
首先是缺现金。房地产企业有个共同的尴尬现象:有利润,无现金。因为房企需要维持2至3年的土地储备,经营利润用于买地,真金白银变成存货(土地)。而地价款金额甚大,占用了大量经营现金流,导致经营现金流为负。如此反复循环,万科对外融资也就停不下来。
2007、2008年,万科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04.38亿元、-0.34亿元。王石当年的买地尴尬可想而知。但是到了2009年,这种怪象出现逆转。自2009年至今,万科的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万科破了“行规”——经营现金流转正!
最宝贵的是,2012年,万科经营现金流持续为正。同时,万科居然实现了125亿元净利润和1031.16亿元的营业收入。系列财务指标显示,万科的身段越来越柔软、轻盈,它凭借的就是合作开发模式——依靠合作伙伴的土地或资金,迅速做大做强。万科的公开表述是:持续经营;占有资源,遏制竞争对手;战略扩张;未来增值的期望;稳定的利润回报。
的确,合作开发带给万科的好处显而易见:两头在外。土地与土地方合作,资金与资金方对接,凭借品牌实力,万科成为土地方与资金方的“带路党”。万科董秘谭华杰曾对“两头在外”有着清晰的解读:虽然合作比例和ROE提升之间并没有简单的量化关系,但是有较为明确的正相关性,合作比例越高,意味着万科用同样的净资产,可以操作更大的规模,获得更多的品牌效应和管理输出收益。
万科一直在质疑中成长。2009年11月,《中欧商业评论》发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丁远的文章《万科真相》,认为万科做大真正的秘密是资本运作能力。文章说,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万科一半以上的净利润是由房价上涨带来的。因为过去五年,万科销售规模增长十倍,但盈利仅增长五倍左右。
丁远的研究结论一出,业界哗然。据《财经》报道,郁亮曾公开回应,认为上述论断有一定道理,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许多地产公司也实现了股权融资,却只有万科迅速在规模上做大,因此,单一用融资来解释万科的成功,并不公平。他甚至开玩笑称,在当前的游戏规则下,地产与金融业民企逐渐不能碰了,“你的盈利累积永远赶不上发展门槛的提高,除非你去贩毒。”
丁远教授的研究显然搞错了关系,利润率与规模并非是衡量上市公司的标准,对股东回报的财务指标是净资产回报率(ROE)。把ROE拆解,有三个部分,一是净利润率,二是周转率,三是杠杆倍数。万科不在净利润率上做文章,而在高周转和杠杆倍数上做足文章,提高了ROE,恰恰是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在没有A股市场融资的日子里,万科同样能够通过高周转来实现ROE.跟以往不同的是,万科通过合作,找到一批人帮助他实现了这个目标。
nerror="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width="500" height="697" src="http://news.winshang.com/member/FCK/2014/7/15/201471515347838599.cn/mmbiz/VbicyF6iajpWPqlRYE8NRRKgxG5AFSOxkacQPv7iaGyn3Ho8iad6fWrwSpIxgNRnich7icscbIDfBBWLmiaK1XiazarLwA/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