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中海成都公司的人事调整颇具戏剧性。
最新消息,仅任职四年多的中海地产成都公司总经理周应杰已于近期离职,而接替该职位的为原中建地产成都公司总经理雷越姝。
人尽其才,对中海而言无疑是最佳战术,但踩在眼下各房企忙抢收的时间结点上回归,难免不让人疑问中海此时人才调整的意图。
对于此次雷越姝还乡任职,分析认为,或是中海想充分利用雷越姝以往在成都丰富的操盘经验及管理经验,为成都中海创造更好的业绩。
中海兵败成都
成都历来为各房企的必争之地,虽有过港资、粤派开发商惨败的经历,但自2002年进入以来,中海一直较为稳健。
按照中海董事局主席郝建民的愿望,即凡中海进入城市都必须力争进入当地前三甲。事实上,这样的愿望,在2011年及2012年间中海在成都也实现过。
据统计,2011年和2012年,凭借城南1号、中海锦城等项目的热销,中海连续两年实现销售额突破60亿元,是中海进入成都之后的峰值。其中,2012年中海成都公司的销售额逾70亿元,仅次于北京公司,排名集团第二。
但随后2013年,中海在成都的业绩开始萎缩,去年以不到30亿元的销售金额排名成都第13位,较排名第一、第二的蓝光、保利相差三倍有余。
而截止今上半年,在成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前20名中已无中海身影。
销售下滑,中海自己总结的主要原因是可销售项目逐渐减少所致。
据了解,周应杰任职成都公司总经理期间,中海仅拿下中海锦城、城南华府(含城南官邸)、九号公馆三个新项目。
相关业内介绍,目前中海在成都新项目较少,多为加推项目,因此没办法冲量保证销售。
另外土储方面,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成都中海的土地储备发展面积总计98.9万平方米,远不及西安的146.8万平方米和重庆的232.4万平方米。
“价格杀手”雷越姝
现在,或正是因周应杰在任职期间,中海获取的新项目不多,导致可售项目有限,才有了雷越姝这位曾经成都知名职业经理人的回归。
在相关业内看来,在成都区域早前雷越姝曾有过良好的表现,因此对其回归也比较期待。
“雷越姝曾带领中建团队在成都打造的项目都有口皆碑,无论是品牌、销售都做的不错”。
据悉,雷越姝的名气打开最早是因为在中海与中建合并之前,成功开发了中建地产进军成都首个代表作品桐梓林壹号而被外界认知。
不过2013年年底,中海系整合开始后雷越姝即被调往中海烟台公司,中海成都就完全交由周应杰管理。
据熟悉雷越姝的成都地产人士介绍,雷越姝出生于于中海地产同门的中建地产,而业内普遍认为在地产开发上,中建地产虽与中海地产同属中国建筑属下,但受中国建筑本身传统纯粹的底蕴影响更多。
事实上,在多数熟悉中海的分析人士看来,中海之所以曾被万科王石“海盗”计划看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海人才均是“地产科班生”,而所谓“地产科班生”,其实大多仍然是来自于中建系统输送到中海地产的高级人才。
因此,此次将原属中建地产系统的雷越姝调回,或也是在中海地产兵败成都的危局下,换上一个更为纯粹的中海“地产科班生”来完成对市场对不一样的认知。
而其与中海一贯稳健风格不同的就是,曾任中建地产成都公司总经理的雷越姝在回答房价要降到什么水平的问题时,雷越姝的回答是“要降到领导满意的水平”!
急降整合救兵
成都作为中海重点深耕的区域,业绩贡献自然也是中海寄予厚望的城市,因此也不难理解此次中海成都人事调整消息,要由中海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郝建民亲自率队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中海成都整合之后的首次易帅,而换上的是整合前中建地产成都的元老,中海如此调整或亦有深意。
在接受采访时,有成都业内人士表示,除雷越姝自身拥有在成都开发项目的经验外,雷越姝的个人魅力在整个团队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女领导亲和力更强,部分原来中建地产旗下的员工或也能更服帖其管理”。
据了解,近年来,中海地产内部调整不断。2013年8月,郝建民接替孔庆平出任中海地产董事长后,中海和中建宣布合并。
在合并之后,中海地产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海成立营销和工程公司,由总部实行垂直管理,这在外界看来是对中海各地方公司高层削权。
而在成都,随着中海中建的合并,中海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中建地产员工普遍“降半级”并入中海。
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变动,曾引发了中海成都此前一轮的离职潮。比如早前曾长期负责成都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谭丽调任昆明后,其已于今年6月返回成都加盟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