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萧条上半年关店15家 传统百货走到转型关键期

   2014-08-25 中国广播网10720

  据经济之声报道,尽管唱衰百货业的论调近年来频频出现,但是百货业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惨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百货企业关店数量达到15家,创下历史之最。而最新出炉的多家百货企业半年报,也印证了市场的萧条。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传统百货业已经走到变革和转型的关键节点。

  百货企业半年报印证市场萧条

  8月23号,华堂商场北京北苑店。店门口两个明晃晃的公告牌已经摆了一个多月,上面写着,“由于公司经营结构调整的原因,华堂商场北苑店将于2014年9月1号起停止营业。”而在商场里,大部分商品都在打折清货,货架前聚集着不少人在选购。商场工作人员说,打折清货后客流比平时多了七八成,营业员感叹,“要是天天这么火,也就不至于关门了。”

  由于经营亏损,开业近5年的华堂商场北京北苑店即将闭门谢客。而有着相似命运的百货店远不止这一家。7月份,百盛商场北京东四环店正式关门,王府井百货广东湛江店宣布停业。

  最新出炉的多家百货企业半年报,也印证了市场的萧条。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双降,是多家百货企业共同的标签。以杭州解百为例,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6%,净利润骤减43.64%。

  传统百货业走到转型关键节点

  种种迹象显示,在中国市场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传统百货业已经走到了变革和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秘书长董利:“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传统的百货业态日子过得比较好。自己主动调整适应市场或开拓性的适应市场这块过去我们百货业做得‘内功’不够,传统的百货模式如果不进行调整,压力是会比较大的。”

  “二房东”模式弊端暴露无遗

  业内人士分析,传统百货业千店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和桥机构设计总监内田彻说过,中国大多数百货店“把招牌摘掉之后里边看不出区别”。

  这就使得百货店“二房东”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品牌商或者代理商的,商场没有控制权,而同一品牌代理商和多家商场合作,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另外,百货公司数量太多,缺乏足够的人流和物流的支撑,导致亏损。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会长范君:“他这个到处开,而他本身这个商场就有很多了,他再去开,很多都是亏的。”

  网购冲击也是百货业经营惨淡的主要原因之一。网购兴盛的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和数码产品,正是传统百货业覆盖的领域。

  转型之路:购物中心化和专业化

  尽管迷茫是当下百货业的整体思潮,但是,百货购物中心化和专业化,这两大转型之路仍然得到业界的认可。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体量比较大的百货店可以增加一些休闲,娱乐,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功能,购物中心的功能实际上他是可以借鉴的。如果体量比较小比较单一的这种,应该专业化的去经营某一类商品,某一类服务,更多的显出他的特色。”

  一些企业开始谋求转型自救,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女士说:“这段时间也在尝试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说重新规划了零售区域的比重。包括我们也会和一些网商合作,尝试几个我们独家品牌的网上销售,还有就是把我们商场外围的一些物业进行重新招商。”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并不想“轻举妄动”,“能活下来挺过这个阶段就不错了。这个时候谁也不会贸然调整。”一名百货业高管如是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7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