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四季青:“中国服装第一街”打造电商平台转型O2O

   2014-09-02 浙江在线9320

  在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了十四年男装店的余老板最近坐不住了,之前从未考虑开网店的他,今年7月在四季青集团的手机电商平台“摩街”上做起了网店生意。

  “这几年受电商冲击影响太大了,实体店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基本上靠老客户赚点钱。”14年前,在四季青开出店铺且生意一直红火的余老板万万没想到,在电商席卷国内各大传统市场的当下,自己也成了被波及的一员。

  实际上,近年来,像余老板这样的四季青老商户,已越来越能清晰感受到来自电商、招工等方面的压力,一道道拦路虎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转型之路。尝试网上开店、转战“O2O”,进军移动端……然而,看似美好的电商发展却远不如想象中顺利,市场变革之下,四季青该如何续写“中国服装第一街”传奇?

  历史:停车场“身后”的中国服装第一街

  “赤橙青蓝紫五彩缤纷,东南西北中万商云集”,谈起四季青的今天,不少人津津乐道,而要问到四季青的历史,或许没有比老杭州人祝浩泉更合适的了。

  这个一手将四季青从景象惨淡的综合市场发展为服装专业市场的老人如今已年近七十,作为四季青服装集团掌舵人的他在这儿一呆就是20余年。而这20多年前的缘分,来自于一场“临危受命”。

  “这里原来是货车停车场,1988年底的时候,清江路立交桥建成通车,停车场改做他用,剩下的地要建成一个综合交易市场。”一年后的国庆节,综合市场开张,五花八门的行业却并没有吸引大家的眼球,“第一天热闹了一下,第二天就冷清了,后面几天更是没有人,只有一家牛奶店和面包店还有点生意。”

  就这样,为了挽救残局,原三叉村委副主任祝浩泉在接到四季青乡政府的决定后走马上任,成为市场总经理。

  其时,市场究竟该怎么做,祝浩泉的心里并没有底,直到一位温州客人造访,劝说其将综合市场改为服装市场,祝浩泉才“突然”有了灵感。“我去温州、义乌、绍兴都考察了,还到政府争取到了税收优惠,这样一来就有商户入驻了。”

  1989年11月,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业,45家温州业主进场;1992年至1993年,四季青服装市场二期、三期工程先后建成,营业面积由原来的7000平方米扩展到5万平方米,摊位也由45个增加至2000余个……时至今日,四季青服装集团年成交额近百亿,年租金约为2亿元。

  另一方面,由于四季青服装集团的兴起,带动了更多专业市场加入这片区域。管委会方面的数据显示,如今,在四季青42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上已拥有1万余个摊位和近5万名市场从业人员,年交易额120亿元,日均客流量达到7万至10万人次。

  市场:生意难做、人难招走进四季青市场,上午10点的这里依然人声鼎沸,商铺老板、批发商、搬运工……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人们不是在砍价谈生意,就是忙着打包搬运货物。

  小邓是四季青服装市场一家女装品牌的营业员,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八九年,负责店里的日常管理。

  每天早上四点,小邓带着两名营业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清点货单、打包、发货,将大包小包的杭州女装送往全国各地。

  2005年,老板在四季青开了这家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年销售额从最早的70多万,一跃做到了近千万。店铺随即迅速扩张,到2009年增加到了三家,后来还盖起来了服装加工厂,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不过,这两年,服装市场面积不断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受到电商的冲击,生意大不如前了。”小邓告诉记者,现在销售额缩水了不少,每天最好的业绩也就上万元,为了削减成本,公司如今仅剩下这一间十余平米面积的店面。

  另一个让小邓感受明显的变化还有来四季青进货的客户。“以前来市场进货的人大多是龙翔桥、明珠百货的实体零售店老板,现在很多淘宝卖家也会来四季青进货。而且每次进货的量都不少。”小邓告诉记者,员工和摊位租金是四季青市场商户面临的两个难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3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