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包括住宅、写字楼、酒店、大型商场等在内的兰州城关万达广场就要在中心城区开业。而为这个项目让位的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已在外租房办学三年多,并对新校址望眼欲穿。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多地不少曾经的校园已被迫让位于楼盘,被高档住宅、商业设施填满。
早在2005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校就因陷入债务危机而打起置换黄金地块老校区的主意。近年来,各地也都存在着将校园迁出市中心,到郊区去办学,把原有校园用于开发房地产或商业的情况。主事者的理由,无非是为了让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令人疑惑的是,有的学校在市中心面积已足够,迁到郊区的校园,有的还没有市区校园占地大。
老校园的置换或搬迁,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老校园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所有校友的记忆。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校舍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不要说校园搬迁,就是改建校园的建筑物,都是一件需要广泛听取师生、校友意见的大事。
二是校园的搬迁给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政府、学校在布置搬迁时,并未充分考虑搬迁后的学校管理,产生很多后遗症。比如,一些地方在郊区兴建大学城,由于大学城周边生活不方便,很多教师的家还在市区,每天老师坐校车往返于学校和市区,每到下午下班时,老师就都乘校车离开了,只剩下学生,这让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成为奢谈,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让城市的教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只见商业与利益。
老校园的置换、搬迁,鲜有不遭到师生反对的,甚至爆出教师停课、下跪护校的新闻。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顾师生的意见,强制推进,他们的理由是,师生不顾大局,不着眼长远,不理解学校办学的困境。当然,也有一些政府部门在媒体介入报道后,做出听取师生意见的姿态,延迟搬迁或调整方案。
解决学校办学经费,拓宽学校办学空间,这是地方政府的理由,但很多时候根本站不住脚。大中学校举债办学,需要靠置换老校园来筹资,这本就不合理。一方面,依照法律,举办者应保障学校投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学校不能举债,因为学校无盈利收入还债,要举债应该由政府(或举办者)举债。另一方面,依照法律,教育用地的用途不得随意变更,变更用途必须经过审批。另外,学校办学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因扩大规模导致原有校舍不够、征地盖楼导致学校举债的问题,倘若合理定位,或可避免。
就是学校确实存在生存空间狭窄的问题,也应该就建设新校区是否保留老校园、怎样在新校区传承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建设新校区后的学校管理等问题听取师生的意见。我国各地学校的搬迁,几乎都由行政部门拍板,事先根本不听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可能因领导一句话,学校就被纳入搬迁的范围。有的地方是在领导已经拍板后再听取意见,只是走走形式,这些才是校园搬迁最大的问题。教育法要求的必须对学校设置、选址进行科学规划,被一些领导置于一边,用领导意志代替学校规划,才会出现有的学校刚建好一年,尚未投入使用又面临搬迁的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重大教育决策必须公开征求意见;学校办学应实行民主管理,因此校园搬迁必须公开征求意见。只有把民意纳入教育决策,才能对行政权力形成制约,防止行政与利益因素对办学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