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首富马云背后神秘的“隐形人”是谁?

   2014-09-11 新浪财经3100

  1992年是中国商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年初邓小平的南巡重新激发了中国人对改革开放抱有的希望。为数不少的人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开始创业。后来,泰康人寿的创始人陈东升专门创造了一个词“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后创业的企业家。

  除了陈东升,当时在复旦大学做老师的郭广昌和他的几个同学在那一年注册了公司;河南省外经贸厅的公务员胡葆森辞职创办了一家叫“建业”的公司;冯仑和潘石屹、王功权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创立了万通;俞敏洪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英语培训老师了,不过他在1993年才创办了新东方。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也成为了马云的朋友。

  不过,那一年中国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的8月用几个火车皮的罐头从俄罗斯换回来四架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一下子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媒体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无人识得一个名叫马云的大学英语老师。

  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马云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马云有别的想法,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孟跟马云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马云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的有了一些名气。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杭州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相应越来越多。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 马云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才600不到。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1995年,亏损三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这时5年之约已满,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辞职之后,马云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他发现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马云就放手让其他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今天,海博翻译社已如当年马云所愿,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提到:“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世界上很少有一个人如此富有却如此低调。走在大街上不是的熟人的没有人会认出他来。1999年他的年薪是百万美元,但他居然主动放弃,到了一个每月只拿五百块人民币的地方。

  1999年,马云正在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寻找风险投资,蔡崇信代表Investor AB公司与马云谈投资合作,最终合作没有谈成。在谈判的第4天,蔡崇信突然对马云说:“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当时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说就是“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在蔡崇信加入的时候,阿里巴巴正在准备成立公司,蔡崇信在加入的时候就任CFO,并开始着手注册公司。他为18个创始人准备了一个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上面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合同做的滴水不漏。

  蔡崇信的到来,使阿里巴巴开始真正的规范化运作。阿里巴巴的最初股权结构是他用手写出来的一个凭据,蔡崇信在小黑板上给阿里巴巴的同事们解释股权、期权和财务制度。他搭建了一个公司清晰的利益分配形式。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创业者往往不会分配股权,往往有许多创业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让公司全军覆没。

  在公司的运作中,有几种人是难以在团队中培养的,一种是懂资本的人才,其他是财务、法律人才。因为这几种人才不仅要懂专业,而且需要经验。

  第一,高盛等这样国际一流的投资机构在1999年投资阿里巴巴,蔡崇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与孙正义的融资过程中,蔡崇信三次说“no”,得以让阿里巴巴拿到了一个好的投资价格。

  第三,阿里巴巴B2B2007年在香港上市,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战略布局性质的收购兼并都是他起的直接作用。

  蔡崇信毫无疑问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之一。

  蔡崇信毫无疑问也是阿里巴巴重要人物中最少接受媒体访问的人之一。

  阿里巴巴始终将蔡崇信隔绝于媒体之外。至今为止,蔡崇信也只接受过少量英文媒体的采访。原因可能是公司认为拥有海外背景的蔡崇信,会让西方媒体感觉到更亲切。但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文媒体提出的采访要求,阿里巴巴都会礼貌地拒绝,称蔡崇信从来不接受采访。

  如果只能有一个人来代表公司,让所有媒体的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让他接受所有的赞誉和毁谤,让他成为公司的象征物来接受所有针对公司的批评与指责,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马云。这是创始人的宿命,也是创始人的责任,哪怕他最重要的合伙人也替代不了这个角色。因为对于公众舆论而言,公司只能用一个声音讲话,太多的声音,只会让这个公司的形象变得模糊。

  在几乎所有需要聆听阿里巴巴的声音的时候,蔡崇信都会安静地向后退一步,这正是克制。他和阿里巴巴都知道,他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1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