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汇广场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新出路何在?

   2003-06-30 8960
从目前的僵持局势看,名汇广场与新大新的分手已无可挽回。即便不分手,继续维持这段不幸福的婚姻,也难有什么美满的将来,因为名汇选择新大新,从一开始就是错。
   
  故事还没有完结,沉疴缠身的名汇还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才能解决生存之道。据悉,该商场已于日前关门并开始张贴广告重新招商。然而,来自上下九商圈的大环境压迫与名汇物业本身的负累,岂是换一个身份、换一种合作方式就能轻易扭转的?要给名汇广场一个生存的理由,给上下九的大型商业一个生存的理由,真的需要大智慧。

  名汇广场与新大新的矛盾激化,从表面来看,直接的导火索是对供货商的争夺,业内一位多年从事百货业经营的商家分析情况时指出,这其实暴露了名汇广场经营一年多来的一个误区,即把供货商的简单堆砌等同于百货经营。
  
  引入大百货之误
   
  该人士认为,百货店讲究的是经营特色与市场定位,而选择什么样的供货商也完全取决于这两大要素。名汇广场地处上下九商圈,当地整体消费力较弱,商业氛围则传承了西关的传统消费习惯。作为名汇广场,面对这样的周边环境,在进行招商之前首先就应该明确的,是这个地段能做什么、你要做哪部分人的生意,你打算向这部分人提供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主力店、什么样的供货商。
   
  上下九商圈不同于北京路,顾客结构与消费层次都有很大差异,把百货店这种讲求品牌、个性化和消费品味的业态引到上下九这样居住条件恶劣,人口老龄化的低消费区来,并简单地复制新大新以往的供货商组合或经营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况且新大新作为广州的老牌国有百货店,在近年外来新兴业态的冲击下,其自身也处在艰难的转型和重新摸索新的生存模式的困惑之中,新大新本身经营模式成败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名汇广场的风险。
   
  可以说名汇是为了救场才急招新大新进驻的。2002年3月中旬,名汇广场自营的英华百货关闭,5月1日新大新开始入场另起炉灶,前后两家百货公司的交接、筹备时间不足两个月。名汇广场自营百货失败,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在和新大新谈判时自然少了许多讲价的筹码。最终,名汇与新大新采用了品牌输出的经营模式,这种双方在资本纽带上缺少实质的沟通,责权利方面欠缺约束、监督的合作,已被业内多次实践所诟病。因此,名汇其实是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地点,用不恰当的方式引进了一个不恰当的合作者,从签约那一刻起就是败局已定。
  
  上下九绝地
   
  此前,广州各大百货店在上下九的经营无一成功,南大在荔湾广场的无声无息,友谊新中国大厦店的无功而返,均是先例。现在又有新大新的撤兵,上下九商圈似乎生来就是百货商家的克星。
   
  一位商业咨询公司的老总认为,上下九商圈地域狭窄,物业开发的强度太大,每平方公里内楼盘的开发密度与商业的开发密度太高,光是一条上下九步行街,就使当地的商业经营密度达到超负荷。上下九不但是低消费区,而且现有消费力高度集中于中低档的穿戴、饮食这样狭小的空间之内,导致商家经营品种雷同。狭小的市场,狭小的消费领域,单一的消费层次,使得大百货在上下九商圈难以生存。
  
  返租死结
   
  此外,名汇面临的沉重返租回报,也是其做百货难以成功的最致命原因。据有关人士透露,名汇广场1-5层出售的商铺面积为60%-70%,负一层为90%,其中负一层没有进行返租,而1-5层的返租期为5年。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一位百货公司老总认为,一家百货公司通常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且只是实现当年的平衡,它的前期投入还要用不少时间来摊消,真正要盈利需要近10年时间。因此,即便新大新此次不撤兵,或者是换一家做得比较成功的百货公司进来,面对即将到期的返租期限,名汇又将如何保持卖场的统一,实行统一经营,如何维持百货商家的持续经营呢?这是无法解决的。
   
  鉴于此,名汇广场此番重新招商,如果再招进百货店,恐是一条死路。
  
  名汇新出路
   
  如何把低端的客流转变成现金流,名汇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物业的特色。有商家提出,名汇广场应该考虑做一些“临时性的东西”。
  
  “其实,发展商不辞艰苦,与现在的小业主一家一家地谈判,继续掌握商场的统一经营大权也不是不可能。以前中华广场的发展商就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他们的做法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位地产商如此分析,“现在问题是名汇返租的比例太高,达到了六、七成,因此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要比中华广场大。”(消息来源:粤港信息日报 记者田爱丽)
标签: 名汇广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89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