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O2O媒体人,我一直在思考双11到底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这样一个节日,巴人最初的判断是对于媒体而言双11的炒作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的报道价值,但仔细分析下来,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双11其实是一个充分检验目前国内电商和零售O2O市场运行状况的的机会,各种问题也会充分的在这一天集中爆发。
从目前看来双11的本质还是零售业的狂欢,所以领域自然属于在电商和零售O2O范畴,从去年开始,大量零售品牌开始打出O2O的旗号。甚至出现“再见双11,你好O2O”的标语。而今年,我们发现O2O似乎没有去年提的火爆,或者说,O2O从来就没在双11这一零售节日中占过主流位置。
在巴人看来,主要原因处源于电商和O2O模式那个在现阶段更加贴合零售业态。线上对零售行业的主要改造结果是电商。电商本质上还是纯线上交易,而O2O强调线上下结合,对于零售领域来说,其背后实际上已经有较为标准的服务产业链,行业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纯线上操作相对容易。所以从零售行业本身而言,电商的优势相比O2O模式要更强。同时,在大量零售从业者眼中,转型电商更容易,惯性思维也导致零售业对于电商的青睐。
在之前的双11大战中,我们看到了线上平台曾在线下大量布设二维码,用反向O2O的模式将线下流量引导至线上,彼时大悦城曾推出线下试衣间的活动,被大量媒体形容为壮士断腕。而今年,我们看到从零售业到家居行业从此前的抵制双11的活动开始逐渐变为抵制+迎合的方式,线下企业希望自成联盟,本着“脱离低价,不脱离双11”的原则,自建价格体系迎接双11。那么,在激烈动荡的双11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反思O2O这个概念?这其中的种种的变故,又给O2O从业者以怎样的启示?
1、相比价格,O2O更看重服务。
价格是双11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O2O来说其本质并非低价而在于服务。无论是目前我们看到近期爆发的社区O2O领域还是打车APP、团购等前一阵较为火爆的O2O模式,都不难看到,其主要模式都是线上预定、线下服务。其最后都脱离不了“服务”这一步,一些O2O企业如e家洁、易到用车这类产品甚至自持服务端的阿姨与司机,以保证最终服务效果。
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两方面,其一,在目前看来O2O主要是线上改造线下服务业的过程。其二,O2O的offline注定了其无法离开线下服务环节。
在零售领域也同样如此,以顺丰嘿店为例,其本质是基于物流以便利店模式进行的反向O2O,用户在线下体验选择后,可以在线上下单,其仍然是在过程中融入了体验服务环节,但对于更多零售企业来说,整合这类线下资源做类似的尝试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服务这一因素与O2O的紧密关系也造成了在双11生态中,O2O作为服务业模式并不一定就真的适用在低价生态中。
2、引流,并不是O2O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