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题为《湖南汝城:千亩土地撂荒 百亿项目烂尾》的报道,在业内引发强烈关注。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国各地产业园聚集区发展的人士,我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招商引资的政绩,盲目招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在招商引资、产业园集聚区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当属土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利欲熏心的不良开发商抓住地方领导干部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经常谎报资质从而以投建大项目的名义“假投资、真圈地”,或者是在“圈地”以后擅自改变用地性质搞房地产开发,或者伺机转让地皮,待价而沽、坐地生金。
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过早流失,好项目苦于“无地可施”,耽误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良机,而且也极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在建项目由于投资商自身实力不足最终导致烂尾、搁浅。比如湖南汝城晟泰生态产业园最终无奈地走入烂尾的死胡同,原因有很多,但是关键的一点还是投资商是否有足够的实力。
应该说地方政府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于投资商实力考察不到位就将土地“拱手相让”,最终导致一些在建项目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烂尾,有些地方一些几年之前的项目现在仍然是荒草丛生,没有实质性进展。
服务滞后也是造成开发区招商乱象的一大原因,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在项目落地后的后续服务中,与项目洽谈时的承诺存在脱节,这也是一个让人扼腕的现象。在调研中接触到很多案例显示,为了吸引项目落地,一些地方在项目接洽时承诺得“天花乱坠”,一旦项目落了地,服务就开始出现“疲软”,甚至处处刁难,最终导致项目推进缓慢甚至烂尾。
按照现行招商引资程序,多数地区仍然是“短、平、快”式的盲目招商引资,玩的都是数字游戏,只要能签约,什么商都招,只要出政绩,什么资都引。今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能简单追求数量和经济指标,更应关注项目的质量及效果,并将其如实反映到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中,从根本上杜绝为了政绩而违规的行为发生。
如何解决这些招商乱象导致的问题?在我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项目入驻门槛,警惕不良开发商跑马圈地;同时政府还要坚守底线、重信守约,切忌卸磨杀驴;在机制上,建议地方政府建立招商档案,实现招商引资可追溯机制,对招商腐败绝不姑息;此外,具体到搁浅项目上,要予以清退,在解决好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尽快实现“腾笼换鸟”。
作者系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记者张家振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