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房地产行业销售冠军之争已基本盖棺定论,绿地集团以2408亿元的总销售额取代蝉联多年的万科成为规模“老大”。
这其中,200亿元的海外销售业绩成为助绿地集团夺得销售冠军的关键因素。
而万科此时已转变风向,摒弃规模目标,转而以回款、现金流作为新尺度,力求寻找白银时代的新核心竞争力。
万绿销冠之争
“2014年最后一夜几乎所有房企都在等待各大机构的销售数据排名,大家和机构一样非常紧张。”某房企品牌负责人向《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这样描述。
1月4日,在绿地上海总部,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向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宣布,绿地集团房地产主业2014年全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
中国指数研究院、克而瑞研究中心两家代表机构均已公布房地产企业的年度数据,二者统计出的万科2014年销售额分别为2180亿元、2120亿元。两家机构统计口径不一,主要区别在于海外销售数据的纳入与否,中国指数研究院选择纳入,克而瑞研究中心则予以剔除。万科目前尚未公布2014年的全年销售数据,不过据记者了解,其最终的数据应该与机构数据出入不大。
绿地集团2014年房地产主业全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较上年增长50%;实现预销售面积211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30%。其中,2014年绿地集团海外收入达到153亿元(已完成合同备案),较上年增加467%;预销售面积42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568%。
绿地集团最后坐上“老大”交椅,部分得益于其海外地产业务的发力。“未来5年,绿地将继续保持全球经营战略,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自己跨国经营水平,到2020年企业跨国指数达到25%以上。”张玉良曾告诉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绿地地产项目在建面积约75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0亿美元。海外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我们希望可以渗透并扎根国际市场,提高自己的多元化能力。”张玉良这样表示。
“回款”为王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绿地在配合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中,以“智慧城市”、“海外投资战略”、“地铁+物业投资”等模式进行布局,商业、办公等大宗物业以及海外销售等贡献了较大业绩,因此拔得房地产销售额头筹。
除了海外业务,绿地还加码产业地产投资。2014年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绿地会展城开工,这是绿地集团“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战略。其中,绿地会展城项目为其投资郑州航空港区的首个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900亩,总投资额约270亿元。同样的2014年12月绿地还就“项目投融资建设+施工总承包+物业开发”模式开发徐州地铁3号线开展轨道工程建设及配套设施开发进行签约,项目投资估算约117亿元。
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绿地在产业地产方面的投资已超过460亿元。近年来先后启动全国多个空港产业城项目,如绿地在南昌临空经济区投资的绿地国际空港产业新城,总投资约260亿元。绿地在呼和浩特白塔、海口灵山、昆明、济南、哈尔滨等地的空港产业城项目也在顺利推进。
对此,万科始终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在乎老大位置,但实际上,万科依然面临巨大压力。
万科总裁郁亮于去年12月23日通过万科周刊对外发布了一封题为《勇敢探路坚定转型——致万科全体同仁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以回应外界。
在公开信中,郁亮透露万科已完成了年度回款2000亿的目标,并表示万科不再追求规模扩张。
“"2000亿回款"的意义,不在于"2000亿",而在于"回款"。只有获得回款才是真正的销售,当我们的传统业务进入白银时代,尤其当市场处于调整期的时候,我们需要加倍重视经营性现金流的健康,需要用更严谨的尺度来测度我们取得的销售业绩。”郁亮称。
“规模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行业地位,意味着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但它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资源占用,意味着形成更多存货的可能。而在白银时代,过多的存货,将不是财富而是负担;鲁莽的投资,将不是机会而是风险。”郁亮强调。
对于未来发展,郁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公司的转型。郁亮去年高频率曝光,也一直在强调白银时代要做“城市配套服务商”,并给出了清晰定位:继续做好传统的住宅业务,同时围绕城市建设和配套发展消费地产和产业地产。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朱一鸣认为,介于如今的房企都追求差异化、有质量的增长,销售业绩已经不是衡量房企实力的唯一标准。未来,业绩之争也必定将演变成综合实力之争。
中国指数研究院也指出,随着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结束,房企也将进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环境中。如何在未来的十年,“顺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效益,才是取得2000亿销售业绩后,两大龙头企业更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