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棋至中盘寻求转折点:第三次转型将决定未来

   2015-01-09 中国企业家9310

  2014年12月23日,上午9:30,王健林敲响了港交所开市的铜锣,万达商业(3699.HK)在港交所挂牌。全球最大的房地产IPO、香港近三年最大的IPO、民企在香港最大的IPO,万达商业创下诸多之最。在开市的前几分钟,他拿起锤子在空气中挥了挥,模拟敲钟的姿势,并笑言让记者拍照,难得见到他如此幽默的时刻。

  这一刻,王健林等了10年。早在2005年万达就打算到香港上市,后来又两次在国内A股申请上市。10年辗转,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对万达成功的“以售养租”模式质疑的因素。作为商业地产龙头,万达的持有商业物业租金贡献率很低,主要还是靠销售物业。如果不能上市,没有资本支撑的万达如同坐在火药桶上,万达模式会始终被人质疑。而这个危险不排除,万达宏大的产业版图始终没有稳固的根基。

  这10年,万达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识。5000亿的资产规模、气势磅礴的多元投资和大手笔收购,万达已是公认的传统行业执牛耳者。即便和那些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做比较,万达也毫不逊色: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核心地段都有万达综合体,它还拥有庞大的线下消费人群,正在开拓的线上业务。国际上,民营企业万达已成为中国形象的一部分,王健林是极少数在西方世界有影响的企业家。

  现在,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万达是一家什么样公司。在上市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健林说:“万达是中国生活消费综合性平台提供者。”万达从开发商进化成了平台。这个平台上有这些新业务:文化、旅游、金融、O2O。王健林说,它们将成为未来万达的支柱产业。

  “考虑到其独特模式和内涵,(万达上市)是全球大消费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中金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黄朝晖说。2012年本刊对万达模式曾有解析(参见2012年19期封面报道《消费之王》),指出它是正在到来的消费时代巨头。那么上市之后的万达,还能讲出什么样的新故事?

  万达被低估了吗

  12月23日早晨8:45分,王健林从香港四季酒店出发,步行前往港交所,同行的还有卢志强、马蔚华、蒋锡培、曹国伟、董明珠等30位著名企业家。他们特地来见证万达上市。

  “作为一位在投行混迹了20年的老兵,我参加过无数上市仪式,但中国这么多顶尖企业家到场,这还是第一次。”中金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黄朝晖说。高盛、瑞银、戴德梁行等诸多知名中介机构到场祝贺,参加这次上市仪式的嘉宾总人数接近100位。港交所主席李小加、CEO周松岗还有各部门负责人悉数出席,这样隆重的礼遇并非每家公司都能获得。

  尽管场面很隆重,万达上市首日却跌破发行价——开盘股价冲上48.2港元的高点,盘中一度跌近9%,收盘价为46.75港元,收跌2.6%。万达选择的上市时机并不太好,这一天A股开盘大跌,港股最近也连续阴跌,投资者情绪低迷,而圣诞假期将近也影响了交易的活跃度。“万达在资本市场遇到挫折一直比较多。今年上市是最顺的一次,结果还赶上了香港‘占中事件’,这对万达上市时机有影响。”万达一位高管说。

  “我一点也不担心万达的股价,”在万达上市现场,瑞银证券一位高管对本刊记者断言,“万达商业很快会成为香港恒生指数股,因为大的投行基本都会配持。”目前入选香港恒生指数股的,都是香港和中国大陆最具实力和背景的公司,比如和记黄埔[-0.86%]、九龙仓、华润、中国海外等等,还没有大陆民营企业入选。他看好万达模式,认为万达模式不能复制,虽然很多人模仿,但是只有万达能做成。12月24日,万达股价反弹,收盘价48.65港元,涨4.06%。

  根据万达招股说明书,万达商业此次IPO计划发售6亿股,其中在香港公开发行的只有3000万股,国际配售5.7亿股。在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5.32倍的认购,国际配售获得了8倍的超额认购,其中3.38亿股由科威特投资局、中国人寿[-3.27% 资金 研报]、平安资产管理等11家基石投资者认购。除了豪华的股东团队,万达此次上市是直接发H股,而不是民营企业通常发行的红筹股。直接发行H股要绕开很多监管政策,做起来非常麻烦,所以龙湖、SOHO等民营房地产公司都是红筹上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万达的能量和实力。

  上市之后,万达商业总股本将达到44.748亿股,以发行价48元计算,其总市值为1714亿人民币左右,这一估值大幅低于国际投行对其的估值。据了解,高盛、瑞信、汇丰、花旗等国际知名投行中多数对于万达商业资产净值预期都超过3000亿人民币。那么,万达被低估了吗?

  可以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计算:目前万达有10座万达城,每个项目投资都超过200亿,仅此一项便超过2000亿;此外万达有159座万达广场,其中100家已经开业。仅凭简单计算,就能得出万达商业地产被严重低估的结论。但这样的估值也有其内在原因。

  根据万达招股说明书,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万达商业地产营收分别为508亿、591亿、868亿,绝大部分来自房产开发和销售,而不是物业租赁和管理。2013年,物业销售收入占营收的86.4%,物业出租与管理带来收入占比为9.8%,酒店经营收入占比3.7%。但这种“以售养租”模式的前提是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产生巨额现金流。2011年,万达商业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达359亿(主要来自物业销售),但201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幅降至115亿,2013年进一步降到68亿,2014年上半年惊现负89.5亿。此外,2017年7月前万达的在建工程还需投入2389亿元。万达商业地产还有1449亿应付款及总额近1800亿银行贷款及未偿还债券。万达银行账户虽然目前有748亿现金,但资金缺口也很惊人。

  业界评论,万达“以售养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沦为“以融养租”。正是商业模式转型及巨额资金缺口带来的不确定性,拉低了万达的估值。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3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