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财富密码:成功抓住“大陆房地产热”等四浪潮

   2015-01-21 虎嗅网9600

  1月9日,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发布重组公告。引人瞩目的是,长实、和记两间香港公司重组后将变更为两间注册地为开曼群岛的公司——长和、长地(港人称这种手法为迁册)。

  2013年以来,长实与和黄不断抛售亚洲资产,把资金投向欧州、北美和澳州早已引起广泛关注,迁册触动了港人本已脆弱的神经乃至掀起舆论狂潮。“李嘉诚看淡大陆、香港前途”、“李嘉诚与政府关系不好了”,还有人认为李超人欲擒故纵,先打压市场信心再收割优质资产。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要理解李嘉诚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是研究他的发迹史。平时不少媒体对李嘉诚的关注多聚焦于个人品质与领导力,如:作为领袖,要比其它人花更多时间筹划未来;市场好景时,不会过分乐观;市道下跌时,也不过分悲观;不论你有多强壮或能干,只要你心胸不广阔,你不会成功等等。这些成功学鸡汤并无多少营养。不妨换个角度,看看李嘉诚一生抓住了哪四个浪潮。一般而言,每个这样的浪潮都能使成功的弄潮儿身价增长百倍,李嘉诚连抓四个,终于使个人财富达至万亿规模(十的八次方)。

  第一个浪潮:人口红利及工业化

  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涌入香港。这些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有产阶级”。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战争刚结束时的50万人激增至220万人。此后,大陆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东南亚“排华”,在客观上都促使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流入香港。据百科估测,1950至1980年间,大陆逃港人数达200万到250万。

  战前香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结构为单一的转口贸易。二战结束的一段时期内,香港资金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在满目疮痍的世界可以说无出其右。天时、地利使香港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之一。

  1950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2岁的李嘉诚用东拼西凑的5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此前,他凭艰苦卓绝的打拼在一家塑胶公司任至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经过八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到1958年李嘉诚终于凭借“塑胶花”赢得人生第一桶金,是年长江塑胶厂营收、净利润分别突破1000万港元和100万港元。

  香港地域狭小、缺乏科技及工业基础,制造业只能主打塑料、五金、纺织等轻纺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李嘉诚没有沉湎于“塑胶花大王”的桂冠。他预见到香港制造业前途艰辛,在第一时间把从制造业赚取的资金投入地产。

  果不其然,到1960年,李嘉诚起家的塑胶及玩具业已挤进557家公司,1972年,增至3359家、从业人数占全港劳工总量的13.2%,其中半数以上专营或兼营塑胶花。由于原料进口被洋行垄断,加之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香港塑胶业一度被逼到生死边缘。此时,已是地产大享的李嘉诚积极组织塑胶行业自救,甚至从长江的库存中拿出12.43万磅原料半价卖给“友商”!

  第二个浪潮:香港土地增值

  香港地少人多,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万到13万(旺角)。直到今天,居住一直是香港的大问题。此外,从转口贸易转向制造业还需要大量的厂房。再后来,香港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对高档写字楼、酒店的需求极为旺盛。

  1958年,李嘉诚从塑胶花淘到第一桶金后就动手在北角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建起第二座工业大厦。这两个只租不售的项目成为李嘉诚进军地产的基石。据港府公布的数据,1980年与1959年相比,工业用地价格上涨280.8倍;商厦写字楼用地价格上涨73.5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82.2倍。

  1966年“文革”狂热感染了香港左派,“中共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移民潮、物业抛售潮应声而起。李嘉诚审时度势逢低吸纳,到1970年代初,持有物业达到35万平方英尺(3.25万平米),每年租金收入390万港元。此外,还持有7项在建工程。

  凭着这点本钱,长江实业(1972年7月更为此名)于1972年11月在港上市,募集资金3150万港元。同一时期上市的新世界募集1.6亿港元,恒隆地产募集2亿港元,而新鸿基募集10亿港元。当年,市值只有1.57亿港元长实只是勉强位列“华资地产五虎将”,与英资置地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在香港,看准人多地少、房地产必旺者大有人在,但唯有李嘉诚在历次大风大浪中(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引发香港股灾、1980年代中英谈判遇到波折香港爆发信心危机股市一度崩盘、1989风波、1997亚洲金融危机、2007世界金融危机等),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一次又一次成功抄底。

  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就是李嘉诚从不拘泥于所谓的“商业模式”,地产估值低时就多进少出(购入土地、兴建、出租),地产估值高企时则多出少进(建成物业出售而不是出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实系在香港拥有出租物业、在建工程及土地储备合计达7588万平方英尺,成为香港“地王”。没有一次踏空的李嘉诚,成为战后半个世纪香港土地升值最大的受益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96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